儿童腺样体在2-6岁增殖旺盛,10岁后渐萎缩,炎症刺激可致病理性肥大,有局部(耳部、鼻部、咽喉及下呼吸道)和全身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鼻咽镜、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分保守(观察等待、药物)和手术,术后需护理与随访,治疗要考虑儿童年龄特点,术后需精心护理及让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降低复发风险
一、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定义与正常生理情况
儿童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或增殖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属于淋巴组织,2-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10岁以后逐渐萎缩。如果腺样体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并引起相应症状者称为腺样体肥大。
二、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常见症状
1.局部症状
耳部症状: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鼻部症状:常表现为鼻塞,说话时带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严重者可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因分泌物向下流并刺激呼吸道黏膜,常引起阵咳,易并发气管炎。
2.全身症状:主要为慢性中毒及反射性神经症状。表现为营养发育不良、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夜惊、磨牙、遗尿等。
三、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评估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前鼻镜检查,可见鼻咽部有粉红色、分叶状淋巴组织团块,堵塞后鼻孔。
2.鼻咽镜检查:能清晰观察腺样体的大小、部位及形态,还可了解后鼻孔堵塞程度和鼻咽部其他病变情况。
3.影像学检查
X线鼻咽侧位片:可测量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比值≥0.6为腺样体肥大。
CT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腺样体的大小和范围,以及是否合并鼻窦炎等情况。
四、儿童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儿,尤其是腺样体处于生理性增生阶段的儿童,可先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随访,监测腺样体大小及症状变化。因为部分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腺样体可逐渐萎缩,症状也会缓解。
药物治疗:若因过敏因素导致腺样体肥大,可使用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可缓解过敏引起的鼻黏膜水肿等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能减轻鼻黏膜炎症,缩小腺样体体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关注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尤其是低龄儿童使用时更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对于伴有感染的患儿,可根据感染病原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要避免滥用抗生素。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当腺样体肥大引起严重的耳部、鼻部、咽喉部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时;或腺样体肥大导致患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受影响等全身症状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为腺样体切除术,可通过鼻内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五、儿童腺样体肥大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康复
1.术后护理
饮食:术后6小时可进温凉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等,避免过热、过硬食物刺激手术创面。术后1-2天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米粥、软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普食,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鼻腔护理: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减少感染机会,但要注意冲洗的压力和方法,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术后有无出血、发热、呼吸困难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康复期随访:术后需定期随访,观察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如鼻塞、打鼾、耳部症状等是否缓解,同时监测腺样体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等情况。
六、特殊人群(儿童)腺样体肥大的温馨提示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腺样体肥大的治疗需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在保守治疗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对于手术治疗的儿童,家长要做好术后的精心护理,关注儿童的身心恢复情况,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帮助儿童顺利度过治疗和康复期。同时,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接触过敏原等,以降低腺样体肥大的复发风险,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