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有生理性因素即随年龄增长牙槽骨会生理性吸收致一定程度松动,病理性因素包括与口腔卫生不良相关的牙周病、有外伤史致的松动、不良咬合关系致的咬合创伤及相对少见的颌骨肿瘤等,生理性因素相关需注重口腔保健并定期检查,病理性因素相关要针对不同病因如牙周病积极治疗、外伤及时就医处理、咬合创伤调整咬合、颌骨肿瘤尽快检查治疗,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年人需控基础病,更年期女性要更注重口腔健康维护预防牙齿松动。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牙齿松动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会发生生理性变化,牙槽骨也不例外。牙槽骨会逐渐出现生理性吸收,这可能使牙齿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与年龄相关的一种变化,但并非完全正常的生理状态,因为正常生理情况下牙槽骨的吸收程度一般较轻微且不会导致明显松动影响咀嚼等功能。例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牙槽骨吸收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当牙槽骨吸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牙齿松动。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牙齿松动
(一)牙周病
牙周病是导致老年人牙齿松动的常见病理性原因。牙周病的发生与口腔卫生不良密切相关,牙菌斑、牙结石长期堆积在牙齿周围,会引发牙龈炎症,进而导致牙周袋形成,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会不断吸收,牙周支持组织逐渐丧失,最终引起牙齿松动。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患有牙周病的老年人中,牙齿松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口腔卫生良好的老年人。例如,有研究对不同口腔卫生状况的老年人群进行追踪观察,发现口腔卫生差的人群牙周病患病率高,牙齿松动比例也更高。
(二)外伤
老年人若有牙齿外伤史,如摔倒、碰撞等导致牙齿受到外力冲击,可能会引起牙齿松动,这种情况与年龄本身无直接关联,但在老年人中由于骨质相对疏松等因素,外伤后牙齿松动可能更易发生且恢复相对困难。
(三)咬合创伤
不良的咬合关系会使牙齿承受异常的咬合力,长期的咬合创伤会导致牙周组织损伤,引发牙槽骨吸收,进而造成牙齿松动。老年人由于牙齿磨耗等原因,容易出现咬合关系的改变,从而增加咬合创伤导致牙齿松动的风险。
(四)颌骨肿瘤
颌骨的肿瘤性病变会破坏颌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牙齿的支持组织,导致牙齿松动。虽然颌骨肿瘤在老年人中相对少见,但也是引起牙齿松动的病理性因素之一。
三、不同因素下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生理性因素相关注意事项
对于因生理性牙槽骨吸收导致的牙齿松动,老年人应注重口腔保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以延缓牙槽骨吸收的进程。同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牙槽骨吸收等情况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病理性因素相关注意事项
1.牙周病相关:患有牙周病的老年人需积极治疗牙周病,如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控制牙周炎症,阻止牙槽骨进一步吸收,从而减缓牙齿松动的进展。同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维护牙周健康。
2.外伤相关:若老年人因外伤出现牙齿松动,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牙齿松动的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固定牙齿等。在恢复期间,要避免使用受伤的牙齿咀嚼食物,注意口腔卫生,防止感染。
3.咬合创伤相关:对于存在咬合创伤的老年人,需要进行咬合调整,以消除异常的咬合力,减轻牙周组织的损伤,防止牙齿松动进一步加重。
4.颌骨肿瘤相关:若怀疑有颌骨肿瘤导致牙齿松动,应尽快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肿瘤性质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等。
四、特殊人群的情况考虑
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和抵抗力,其牙齿松动的发生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复杂。这类人群除了要针对牙齿松动的原因进行治疗外,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利于牙周组织的恢复和牙齿松动情况的改善。同时,女性老年人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要更加注重口腔健康维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预防牙齿松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