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细胞形成是因肺部淤血时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分解为含铁血黄素颗粒,不同人群中形成有特点及影响,老年人群因心脏储备差等形成缓慢且修复弱,年轻人群由先天性心脏病致的形成机制不同,长期吸烟人群因损伤血管内皮等促其形成,缺乏运动人群因心脏功能弱等创造条件,有基础病史人群中高血压病史者因后负荷增加致肺淤血促其形成,冠心病病史者因心肌病变等致肺淤血促其形成。
一、心力衰竭细胞形成的机制
(一)基本触发因素
当肺部发生淤血等情况时,红细胞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会对其进行消化分解等处理。在这个过程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被分解为含铁血黄素颗粒。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就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例如,在左心衰竭时,肺循环淤血,红细胞漏出到肺泡腔,被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进而形成心力衰竭细胞。
(二)与疾病病程的关联
在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中,这种情况会反复发生。随着心力衰竭病情的进展,肺部淤血状态持续存在,巨噬细胞不断吞噬红细胞并形成含铁血黄素颗粒,使得心力衰竭细胞的数量可能逐渐增多。对于有长期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其体内出现心力衰竭细胞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也反映了心力衰竭病情在肺部的一种病理表现。
二、不同人群中心力衰竭细胞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一)老年人群
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储备相对较差,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由于其机体代谢和细胞功能的衰退等因素,心力衰竭细胞形成的过程可能相对更为缓慢,但一旦形成,可能会因为老年人机体修复能力较弱等原因,使得含铁血黄素颗粒在巨噬细胞内的清除等过程相对不顺畅。而且老年人群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影响肺部血液循环等,从而影响心力衰竭细胞的形成和发展。例如,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病变会加重肺部淤血,促进心力衰竭细胞的形成;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等,间接影响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吞噬及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处理等过程。
(二)年轻人群
年轻人群发生心力衰竭相对较少,但如果是由一些先天性心脏疾病等导致的心力衰竭,其心力衰竭细胞形成的机制与老年人群有所不同。年轻人群的巨噬细胞活性相对较高,但先天性心脏疾病导致的肺部淤血等病理改变,会促使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形成心力衰竭细胞。而且年轻人群在治疗和恢复等方面可能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其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心力衰竭细胞后续的转归等,但总体来说,其核心的形成机制还是基于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形成含铁血黄素颗粒这一过程。
(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1.长期吸烟人群
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肺部血液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更容易发生血液成分的渗出等情况,使得红细胞更容易漏出到肺泡腔,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心力衰竭细胞。吸烟还会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可能降低巨噬细胞对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处理能力,导致心力衰竭细胞在肺部蓄积更多。
2.缺乏运动人群
缺乏运动的人群往往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心肺耐力较差。在日常活动中,心脏的负荷相对更容易增加,容易引发心力衰竭相关的肺部淤血等情况。当肺部淤血发生时,就为红细胞漏出到肺泡腔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心力衰竭细胞创造了条件。而且缺乏运动还可能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间接影响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处理过程。
(四)有基础病史人群
1.高血压病史人群
高血压患者长期的血压升高会使得心脏后负荷增加,逐渐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进而引起肺循环淤血。长期的肺循环淤血状态会持续刺激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促进心力衰竭细胞的形成。例如,高血压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明显增加,同时肺部出现心力衰竭细胞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2.冠心病病史人群
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脏功能逐渐减退。当心脏功能减退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肺循环淤血,红细胞漏出到肺泡腔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心力衰竭细胞。而且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病变等情况会进一步影响肺部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使得心力衰竭细胞形成的过程更加复杂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