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性眼干燥症是因沙眼衣原体感染相关病变致眼干燥,病因包括沙眼衣原体感染及眼表结构与功能受损,临床表现有眼部干燥不适和眼表体征,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针对衣原体感染抗感染并缓解干燥症状,预防需注意眼部卫生和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沙眼性眼干燥症的定义
沙眼性眼干燥症是因沙眼衣原体感染相关病变导致的眼干燥状态。沙眼衣原体长期感染眼结膜等组织,会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进而影响眼表的泪液分泌、泪膜稳定等功能,使得眼睛出现干燥等不适症状。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沙眼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是导致沙眼性眼干燥症的关键病原体。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眼结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炎症反应。长期的衣原体感染会逐渐破坏结膜的杯状细胞等分泌泪液相关的结构,同时还会影响泪腺的功能,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后,会激活免疫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眼表的炎症损伤,使得泪液的质和量发生改变,最终引发眼干燥症。不同年龄人群感染沙眼衣原体的风险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如果卫生习惯不良等情况易感染,而成年人也可能因接触传染源而感染。对于有沙眼病史或者接触过沙眼患者的人群,更易发生沙眼性眼干燥症。
2.眼表结构与功能受损: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结膜的瘢痕化等病变,会使结膜的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杯状细胞是分泌粘蛋白的主要细胞,粘蛋白对于维持泪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其减少会导致泪膜的粘蛋白层异常,泪膜容易破裂。同时,结膜瘢痕化还可能影响泪液的排出通道,如泪小点等,导致泪液排出受阻,进一步加重眼干燥的状态。不同性别在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易感性上无显著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感染风险不同,比如卫生条件差、眼部卫生维护不佳的人群更易感染沙眼衣原体进而引发相关病变导致眼干燥症。
三、临床表现
1.眼部干燥不适:患者常感觉眼睛干涩、异物感,尤其是在长时间用眼、处于干燥环境等情况下,症状会加重。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更易出现揉眼等行为来表示眼部不适;成年人则可能更明确表述眼睛干涩、异物感等。
2.眼表体征:可能出现结膜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后期可出现结膜瘢痕化等。例如,在检查时可见结膜表面有瘢痕组织形成,泪河变窄等表现。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处于空调环境、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眼表体征可能会更明显,因为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重眼表的干燥负担。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沙眼病史、眼部感染史、生活环境等情况。了解患者是否曾经患有沙眼,以及生活中是否处于容易接触沙眼衣原体的环境,比如卫生条件差的集体生活环境等。不同年龄的患者,病史采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儿童要询问其生活环境中的卫生情况等;对于成年人则要询问用眼习惯、工作环境等。
2.眼部检查
泪液分泌检查:如Schirmer试验,通过检测一定时间内的泪液分泌量来评估泪液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有相应的分泌量范围,若分泌量低于正常范围则提示泪液分泌不足。
泪膜稳定性检查:常用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正常泪膜破裂时间大于10秒,若小于10秒则提示泪膜稳定性下降。
结膜刮片等检查:通过结膜刮片查找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相关证据,辅助诊断沙眼性眼干燥症。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主要是针对沙眼衣原体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缓解眼干燥症状。抗感染方面可使用一些针对沙眼衣原体的药物,但具体药物需遵循专业医生的选择。缓解眼干燥症状可使用人工泪液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缓解眼干燥的方法,如使用无刺激的人工泪液等。
2.预防
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等容易接触传染源的环境下。不同年龄人群都要注意眼部卫生,儿童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成年人也要自觉维护眼部卫生。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沙眼流行地区,要注意避免与沙眼患者密切接触,如共用毛巾、洗脸盆等物品。不同生活方式下,如经常参与集体活动的人群更要注意避免接触传染源,降低感染沙眼衣原体的风险,从而预防沙眼性眼干燥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