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牙齿硬组织在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有细菌、饮食、宿主、时间等病因,表现为颜色、质地、形态改变,会带来疼痛、影响咀嚼、引发全身感染等危害,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合理饮食、窝沟封闭、定期检查预防,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因
1.细菌因素:主要的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等。这些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长期作用于牙齿,使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溶解,从而导致龋齿的发生。例如,变形链球菌可以将蔗糖转化为葡聚糖等粘性物质,使细菌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菌斑内的细菌不断代谢糖类产酸,侵蚀牙齿。
2.饮食因素:频繁摄入含糖食物和饮料是龋齿发生的重要因素。如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其中的糖类物质为致龋菌提供了底物,促进细菌产酸破坏牙齿。此外,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钙、磷、维生素D等,也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抗龋能力。
3.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和矿化程度等自身状况与龋齿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窝沟点隙较深的牙齿,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和菌斑,难以清洁,从而增加患龋齿的风险;唾液的量和成分也影响牙齿的抗龋能力,唾液分泌量少或唾液中某些成分异常,都会降低牙齿的防御功能。
4.时间因素:龋齿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细菌作用。如果口腔卫生不良,菌斑持续作用于牙齿,经过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才会逐渐形成明显的龋齿损害。
二、临床表现
1.颜色改变:初期牙齿表面可能出现白垩色斑块,随着病变进展,病变部位可变为棕色或黑色。例如,窝沟龋早期在窝沟处可见黑色的色素沉着,但还未形成明显的龋洞时,牙齿表面颜色已有变化。
2.质地改变:牙齿硬组织脱矿后质地变脆,当龋损进一步发展形成龋洞时,用探针检查可感觉到龋洞质地较软,与正常坚硬的牙齿组织不同。
3.形态改变:随着龋损的不断扩大,会形成不同形状的龋洞,如窝沟龋可形成口小底大的潜行性龋洞,平滑面龋则可能形成较规则的龋洞。
三、危害
1.疼痛:当龋齿进展到一定程度,累及牙本质深层甚至牙髓时,会引起牙齿疼痛。例如,食物嵌入龋洞或受到冷热刺激时,可出现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和日常生活。
2.影响咀嚼功能:龋齿会导致牙齿缺损,使牙齿的咀嚼效率降低,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而不敢用患侧牙齿咀嚼,长期如此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还可能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等问题。
3.引发全身感染:严重的龋齿可引起根尖周炎等口腔感染性疾病,细菌及其毒素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如心内膜炎、肾炎等,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种危害更为明显。
四、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可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和牙缝中的菌斑。饭后及时漱口,减少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残留。
2.合理饮食: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控制吃糖的频率,避免在睡前吃甜食。增加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牙齿的健康发育。
3.窝沟封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恒磨牙,可进行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将窝沟封闭材料涂布于牙齿的窝沟点隙处,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屏障,阻止细菌和食物残渣进入窝沟,从而预防窝沟龋的发生。
4.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治疗。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家长要帮助和监督儿童刷牙。儿童喜欢吃甜食,家长应控制儿童的甜食摄入。儿童时期是牙齿发育的关键时期,窝沟封闭是预防儿童龋齿的有效措施,家长应带儿童及时进行窝沟封闭。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缝增宽,容易嵌塞食物,且牙齿的磨耗较重,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因此更要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时清洁口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牙齿的问题。
3.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发生龋齿。孕妇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保证营养均衡,如有口腔问题应及时就医,避免因为龋齿影响自身健康和胎儿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