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如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的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容量负荷过重的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血管病)、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RAAS激活使外周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致心肌损伤和病情进展)、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因素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一、心肌损伤与心室重构相关因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使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心力衰竭患者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心肌细胞的大量损伤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2.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其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心肌发生炎症、变性等病变后,心肌的收缩力下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引发心力衰竭。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性心肌病,长期糖尿病可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左心室心肌发生代偿性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心肌肥厚逐渐失去代偿能力,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均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导致的心力衰竭较为常见,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20%-40%会发展为心力衰竭。
肺动脉高压: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等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室逐渐肥厚、扩张,最终引发右心衰竭。
2.容量负荷过重
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脏在收缩期部分血液反流,使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长期可导致心室扩大和心肌重构,进而引起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存在异常的血液分流,使左向右分流量增加,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逐渐出现心力衰竭,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
当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量随之减少,刺激肾素分泌增加,RAAS被激活,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它可使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同时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心脏的容量负荷,促使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
(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它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但长期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使心力衰竭病情进展。例如,在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率迅速增快,但长期的这种状态对心脏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三、其他因素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心肌细胞数减少,心肌顺应性下降,同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因素都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而儿童心力衰竭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疾病相关,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机制和诱发因素有明显差异。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中老年人群中,男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会逐渐上升,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酗酒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缺乏运动导致体重增加,心脏负荷加重;高盐饮食引起水钠潴留,增加心脏容量负荷,这些都不利于心脏的正常功能维持。
(四)病史因素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此外,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这些疾病可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