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致盲性眼病,胎儿发育中晶状体发育障碍致出生或出生后一年内晶状体混浊,遗传、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是病因,有多种临床表现,通过眼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儿童患者需家长关注避免外伤、定期复查、保证营养及心理关怀
一、先天性白内障的定义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第一年内发生的晶状体混浊,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它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晶状体发育障碍所导致的。
二、病因情况
1.遗传因素: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可呈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等不同的遗传方式。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影响晶状体的正常发育,导致晶状体蛋白结构或功能异常,从而引发混浊。
2.环境因素
孕期感染:母亲在妊娠前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晶状体的发育,增加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比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胎儿发生先天性白内障的概率较高。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母亲在孕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射线、某些药物(如一些抗癫痫药物等),可能干扰晶状体的正常发育过程,导致晶状体混浊。
三、临床表现
1.晶状体混浊程度与部位差异
全白内障:晶状体全部或近于全部混浊,有时囊膜增厚、钙化或皮质浓缩。
膜性白内障:晶状体纤维在宫内发生退行性变,引起纤维分解、吸收,形成膜性混浊。
绕核性白内障:混浊位于透明晶状体核周围的层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白内障类型之一,围绕胚胎核,在核周围有许多混浊区,呈带状,形似哑铃。
前极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前囊膜中央,为小圆形白点,有时表面稍凹陷,多为双侧,静止不发展。
后极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多为圆形,常伴有玻璃体动脉残留。
2.对视力发育的影响:由于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就存在晶状体混浊,会影响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影响婴儿的视力发育。如果混浊程度较重且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弱视等严重后果,不同年龄的患儿表现有所不同,年龄越小,对视力发育的影响越大。
四、诊断方法
1.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等情况,是诊断先天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清晰看到绕核性白内障的核周围层间混浊情况。
眼底检查:了解眼底情况,排除同时存在的眼底病变,因为一些先天性眼病可能同时伴有眼底异常。
2.影像学检查
眼部B超:对于一些混浊程度较重、无法通过裂隙灯清晰观察晶状体情况的患儿,可通过眼部B超辅助了解晶状体及眼内其他结构情况。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时机与方式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对于单眼先天性白内障且晶状体混浊明显影响视力的患儿,一般建议在出生后6-12周内进行手术,以避免弱视的发生。手术方式主要有晶状体切除术、晶状体抽吸术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但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时机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等情况综合考虑,一般婴幼儿时期植入人工晶状体需要谨慎评估。
术后康复:手术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康复治疗,包括佩戴合适的眼镜(如框架眼镜或接触镜)以矫正视力,并且需要定期进行视力、验光等检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同时进行弱视训练等,以促进视力的发育。
2.预后情况:预后情况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晶状体混浊的程度、部位、治疗时机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眼部或全身疾病等。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部分患儿可以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并且可能伴有斜视、眼球震颤等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儿童)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时,家长需要格外关注。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患儿眼部受到外伤,因为儿童活泼好动,眼部外伤可能加重晶状体混浊等情况。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密切监测视力发育和眼部情况的变化。在饮食方面,要保证患儿营养均衡,尤其是保证维生素等对眼部发育有益的营养物质的摄入。并且要注意心理关怀,因为视力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家长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心和鼓励,帮助患儿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