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怎么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包括针对基础疾病的病因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药物等导致的分别处理;药物治疗中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室率;心脏起搏治疗有临时和永久起搏,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还有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儿童用药谨慎、起搏操作及随访需考虑生长发育,老年要综合基础病及全身状况,女性孕期、哺乳期用药需特殊考量。
一、病因治疗
1.针对基础疾病:
若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需积极进行再灌注治疗等针对心肌梗死的处理。研究表明,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改善心肌缺血状况,部分患者房室传导阻滞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于由心肌炎导致的房室传导阻滞,要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病毒药物等,心肌营养方面可使用辅酶Q10等药物辅助心肌代谢恢复,这有助于改善心肌炎症状态,从而影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展。
对于因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应停用相关药物。不同药物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机制不同,停用药物后,药物对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作用解除,部分患者房室传导阻滞可逐渐改善。
二、药物治疗
1.提高心室率的药物:
阿托品:可用于治疗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它能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改善房室传导。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时,使用阿托品要谨慎,因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治疗任何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慎用,因为它可能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等。异丙肾上腺素通过兴奋心脏β受体,加快心率,改善房室传导。
三、心脏起搏治疗
1.临时心脏起搏:
适用情况:对于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室率明显减慢,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如头晕、黑矇、晕厥等)的患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在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合药物治疗时,应及时进行临时心脏起搏。例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紧急行临时心脏起搏。
操作方式:临时心脏起搏可经静脉途径或经皮起搏。经静脉途径是将起搏电极导管经静脉置入右心室心内膜,通过体外的起搏器进行起搏;经皮起搏是通过胸壁放置电极片,利用体外起搏器发放电流刺激心脏。
2.永久心脏起搏:
适用情况:对于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发作,有症状的患者,如经常出现头晕、乏力、活动耐量下降等,或者房室传导阻滞为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且心室率较慢者,应考虑永久心脏起搏治疗。例如,患者存在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即使无症状,也可能因长期心室率过缓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
植入方式:永久心脏起搏是将起搏器植入体内,起搏电极导管连接起搏器和心脏,起搏器能根据患者的心率情况自动发放脉冲刺激心脏,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脏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在治疗上,要更加谨慎使用药物,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对于临时心脏起搏的操作,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电极放置位置准确且操作过程对儿童的损伤最小化。如果需要永久心脏起搏,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大小和类型的起搏器,并且要密切随访,观察起搏器功能及儿童心脏发育等情况。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在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老年患者行心脏起搏治疗时,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确保手术的耐受性。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
3.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房室传导阻滞治疗中,若涉及药物治疗,要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在孕期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此时可能更多考虑临时心脏起搏等非药物治疗方式;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必要时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