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可维持正常心律,室内传导系统负责传导冲动。常见引起室内传导阻滞的原因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年龄因素(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生理性退变易致)、其他因素(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生理性退变等易发病需定期检查控基础病,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可能发病需密切随访,孕妇孕期心脏负担重有基础病时风险增加需谨慎处理。
一、心脏传导系统相关结构与功能基础
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能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正常心律,室内传导系统主要包括右束支、左束支及其分支等,它们负责将心房传来的冲动快速传导至心室,保证心室同步收缩。
二、常见引起室内传导阻滞的原因
1.心脏本身的病变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包括室内传导系统相关心肌细胞。例如,当供应左束支等部位的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时,可引起左束支传导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室内传导阻滞。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中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可累及室内传导系统。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心肌的弥漫性病变会干扰冲动的传导,从而引发室内传导阻滞。多项心肌病相关研究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现室内传导阻滞的比例不低。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尤其室间隔肥厚时,可压迫室内传导系统,影响冲动的正常传导。遗传因素在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室内传导。
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因素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受损,影响传导系统功能。如病毒性心肌炎,炎症累及室内传导系统时,可导致室内传导阻滞。临床对心肌炎患者的随访观察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室内传导阻滞的情况。
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病变,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病变,可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影响室内传导系统周围的心肌环境,引发室内传导阻滞。长期的瓣膜病变会使心肌长期处于异常负荷状态,增加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风险。
老年性心脏瓣膜病: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发生退行性变,瓣膜钙化等改变,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也可能导致室内传导阻滞。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加,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
2.年龄因素
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会发生生理性退行性变,心肌细胞逐渐老化、纤维化,室内传导系统的功能也随之减退,更容易出现室内传导阻滞。例如,随着年龄超过60岁,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年轻人明显增高,这与心脏传导系统的生理性退变密切相关。
3.其他因素
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血钾浓度升高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干扰冲动的传导。临床中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出现高钾血症,进而引发室内传导阻滞。研究表明,血钾水平异常升高时,室内传导速度减慢,容易导致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
药物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传导功能,导致室内传导阻滞。但不同药物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警惕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老年人:由于生理性心脏传导系统退变,本身就有较高的室内传导阻滞发生风险,在患有上述心脏本身病变等情况时更容易发病。所以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室内传导阻滞并及时处理。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以降低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几率。
2.儿童:儿童时期出现室内传导阻滞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室内传导阻滞。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需密切随访心脏情况,一旦发现室内传导阻滞相关异常,要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心脏负担加重,若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发生室内传导阻滞的风险可能增加。孕妇出现室内传导阻滞时需要谨慎处理,因为药物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需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如必要时可能需要在严密监测下进行观察或采取非药物的适当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