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心慌可由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焦虑、饮用刺激性饮品、大量吸烟;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呼吸系统疾病、其他系统疾病(贫血、感染等);特殊人群中儿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有关,孕妇孕中晚期因血容量等变化易出现,老年人则常与多种疾病相关且病情变化快需重视排查。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当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会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心悸心慌。例如,进行高强度的跑步、跳绳等运动后,很多人会出现短暂的心悸心慌症状,这是身体正常的应激反应,一般休息片刻后即可缓解。
2.精神过度紧张或焦虑:长期处于精神过度紧张、焦虑的状态下,如面临重大考试、工作压力过大等情况,人体的交感神经会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引发心悸心慌。比如一些面临重要项目deadline的职场人士,可能会频繁出现心悸心慌的感觉。
3.饮用刺激性饮品: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含有大量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等,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导致心悸心慌。例如,一次性饮用较多浓茶后,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心悸症状。
4.大量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引起心悸心慌。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发生心悸心慌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多种类型。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患者会感觉心悸心慌,同时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多种心律失常相关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悸心慌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因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会引起心绞痛,同时也常伴随心悸心慌的症状。有研究显示,约半数以上冠心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心慌表现。
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患者会出现心悸心慌、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悸心慌往往在活动后加重,休息时相对减轻。
2.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新陈代谢,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从而导致心悸心慌。患者通常还伴有多汗、消瘦、手抖等症状。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约80%会出现心悸心慌的表现。
低血糖:当血糖过低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引起心悸心慌、出汗、饥饿感等症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或未按时进食时,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心悸心慌等不适。
3.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栓塞等,会导致机体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出现心悸心慌。例如,肺栓塞患者除了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外,常伴有心悸心慌。
4.其他系统疾病
贫血:血红蛋白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机体缺氧,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弥补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心悸心慌。贫血患者还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其心悸心慌的严重程度有所差异。
感染:各种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引起免疫反应损伤心肌,导致心肌功能受损,出现心悸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临床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常以心悸心慌为首发或主要症状之一。
三、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出现心悸心慌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有关。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结构异常,从婴儿期开始可能就会出现活动后心悸心慌、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另外,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后引发病毒性心肌炎的情况也不少见,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的活动耐受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孕妇:孕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激素水平变化等,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出现心悸心慌。一般在孕中晚期较为常见,这多属于生理性的,但如果同时伴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明显等情况,需警惕妊娠期心脏病等病理情况,应及时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3.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心悸心慌要格外重视,可能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更容易导致心悸心慌的发生。老年人若出现心悸心慌,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