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膜炎可由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引起。感染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等通过接触传播引发炎症)和病毒感染(如腺病毒通过飞沫等传播致眼痒等症状);非感染因素有过敏反应(过敏原致组胺释放引发炎症)和物理刺激(环境或机械刺激致结膜损伤炎症)。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因卫生等易感染且易受非感染因素影响;成人因接触不同因素发病;特殊病史人群如眼部基础病或免疫低下者发病有其特殊性。
一、感染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是引发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常见病菌。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与患者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容易侵入眼结膜引发炎症。研究表明,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细菌性结膜炎的传播较为迅速,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感染机制:细菌到达眼结膜后,会在结膜表面定植并繁殖,刺激结膜组织,引起炎症反应,表现为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不同细菌引起的炎症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导致较为黏稠的脓性分泌物。
2.病毒感染:
常见病毒:腺病毒是引起急性病毒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中腺病毒8型、19型、29型和37型等较为常见。病毒性结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等。在夏季和秋季,病毒性结膜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常在学校、家庭等集体环境中暴发流行。
感染机制:病毒感染眼结膜后,会在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患者会出现眼痒、异物感、水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结膜滤泡形成、球结膜下出血等表现。
二、非感染因素引起
1.过敏反应:
过敏原种类:花粉、尘螨、动物毛发、某些眼部化妆品或接触镜护理液等都可能成为过敏原。例如,花粉过敏在花粉传播季节较为常见,当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到空气中的花粉颗粒后,花粉颗粒接触眼结膜,会引发过敏反应。
过敏机制:过敏原进入眼结膜后,会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起结膜的过敏炎症反应。表现为眼痒、结膜充血、水肿等症状,患者往往会频繁揉眼,进一步加重症状。
2.物理刺激: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烟雾、粉尘、强光等环境中,会对眼结膜产生刺激。例如在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的粉尘等颗粒物较多,长时间接触会刺激眼结膜,引发炎症。强光刺激如紫外线照射过强,也可能损伤眼结膜上皮细胞,导致急性结膜炎样表现。
机械刺激:揉眼过度、眼部受到外伤等机械性刺激也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频繁用力揉眼会破坏眼结膜的正常屏障功能,使细菌、病毒等更容易侵入,同时机械性摩擦也会直接损伤结膜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1.儿童群体:
感染因素方面: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易接触到病原体,所以更容易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急性结膜炎。例如在幼儿园中,细菌性结膜炎可能因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而传播。同时,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非感染因素方面:儿童好奇心强,可能更易接触到过敏原或受到物理刺激。比如接触到宠物毛发等过敏原,或者在户外活动时受到强光、粉尘等刺激,从而引发急性结膜炎。而且儿童揉眼的频率相对较高,容易因机械刺激导致结膜损伤引发炎症。
2.成人群体:
感染因素方面:成人可能因工作或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病原体而发病。例如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如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可能因防护不当而感染细菌或病毒引发结膜炎。另外,成人的生活方式多样,如经常使用接触镜的人群,如果接触镜护理不当,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起急性结膜炎。
非感染因素方面:成人可能因工作环境接触到更多的物理刺激因素,如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导致的强光反射刺激,或者工作环境中的粉尘等。同时,成人的过敏反应也可能因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种类的过敏原而发生,比如对新使用的化妆品过敏等。
3.特殊病史人群:
有眼部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干眼症的患者,其眼结膜的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或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引发急性结膜炎。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原有眼部疾病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其免疫系统功能受到影响,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严重的感染性急性结膜炎,而且感染后病情可能较为顽固,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在处理这类人群的急性结膜炎时,需要综合考虑免疫状态对治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