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是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全层组织缺损,影响视觉功能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有分期及不同发病情况;继发性与眼外伤、眼部疾病等相关。症状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诊断靠眼底检查、OCT、FFA等,OCT重要。
一、黄斑裂孔的定义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黄斑是眼睛视网膜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负责精细视觉和色觉等功能,当黄斑出现裂孔时,会影响到视觉功能,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
二、黄斑裂孔的分类
(一)特发性黄斑裂孔
1.分期情况
1期:为黄斑裂孔形成前期,表现为中心凹脱离,中心凹处出现浅的脱离区,此时患者可能仅有轻度的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下可观察到中心凹呈黄色点或脱离。
2期:黄斑裂孔形成早期,中心凹处出现全层缺损,但裂孔直径通常小于400μm,此时视力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视物变形也较为显著。
3期:黄斑裂孔进一步发展,裂孔直径在400-600μm之间,此时视力下降更加明显,视物变形情况也更为严重。
4期:是完全性黄斑裂孔,裂孔直径大于600μm,此时患者视力往往严重受损,可能仅能感知光感或有非常差的视力,视物变形也达到较严重的程度。
2.发病情况:特发性黄斑裂孔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眼部结构特点以及年龄相关的眼部变化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强度用眼、吸烟等可能会增加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风险,有眼部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度近视等,也更容易出现特发性黄斑裂孔。
(二)继发性黄斑裂孔
1.相关病因
眼外伤:眼部受到外伤时,外力作用可能直接导致黄斑部视网膜出现裂孔,例如眼球被钝器击打等情况,这种情况下黄斑裂孔的发生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密切相关。
眼部疾病:一些眼部疾病也可能引发继发性黄斑裂孔,如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延长,视网膜变薄,容易出现黄斑部的病变,包括黄斑裂孔;葡萄膜炎等炎症性疾病累及黄斑部时,也可能导致黄斑裂孔的形成,炎症会破坏黄斑部的视网膜组织,进而引发裂孔。
其他情况:长期使用某些特殊药物、眼部手术并发症等也可能导致继发性黄斑裂孔的出现,例如一些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对黄斑部视网膜有一定影响,但相对较为少见。
三、黄斑裂孔的症状表现
(一)视力下降
患者的视力会逐渐下降,不同分期的黄斑裂孔视力下降程度不同,1期时可能视力下降不明显,而随着裂孔发展到4期,视力可能严重受损,甚至仅能看到手动或光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视力下降对其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同,儿童如果出现黄斑裂孔,会严重影响其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老年人视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如阅读、行走等。
(二)视物变形
患者会感觉看到的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比如原本笔直的线条变得弯曲,原本正常的物体看起来扭曲、变形。这种视物变形在日常生活中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例如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距离和形状,对于从事精细工作的人群,如画家、裁缝等影响更为显著。
(三)中心暗点
在黄斑裂孔对应的区域会出现中心暗点,即患者在注视物体时,在中心区域有一个看不见的区域。不同年龄的患者对中心暗点的感知和应对方式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但会表现出对中心区域物体的观察异常;成年人则能明显感觉到在注视目标时存在中心区域的缺失。
四、黄斑裂孔的诊断方法
(一)眼底检查
通过直接眼底镜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观察到黄斑部是否存在裂孔,能初步判断裂孔的大致情况,如裂孔的位置、大小等,但对于一些细微的情况可能观察不够清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眼底检查的配合程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等情况下进行检查,而成人相对配合度较高,但都需要专业医生熟练操作以获取准确的眼底图像信息。
(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是诊断黄斑裂孔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黄斑部视网膜的层次结构,能够准确判断黄斑裂孔的分期,观察裂孔周围视网膜的情况,如是否有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OCT检查对于早期发现黄斑裂孔以及评估病情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都可以进行该项检查,儿童由于眼部结构的特点,可能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来获取准确的图像。
(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FFA主要用于了解黄斑区的血管情况,对于一些伴有其他眼底血管病变的黄斑裂孔患者,通过FFA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如血管渗漏等情况。但相对而言,OCT在黄斑裂孔的诊断中更为常用和重要,FFA更多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