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是常见眩晕原因,耳石脱落后头位变化刺激半规管毛细胞致眩晕等,年龄、生活方式等是发病因素,有典型症状及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可通过Dix-Hallpike试验等诊断,主要用复位治疗,也可辅助治疗,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预防。
一、耳石症的定义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
二、耳石症的发病机制
1.耳石脱落后的病理生理: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当头部位置改变时,耳石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通过前庭神经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前庭-眼反射和前庭-脊髓反射,进而出现眩晕、眼震等症状。例如,后半规管耳石症较为常见,当头位变换至仰卧位、从仰卧位坐起或迅速躺下等动作时,易诱发症状。
2.年龄与发病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定变化,如耳石膜的弹性减退等,使得老年人耳石症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耳石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3.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中耳炎等)、内耳供血不足等都可能是耳石症的诱发因素。长期伏案工作、头部剧烈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耳石症的发病风险。例如,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后,可能导致耳石脱落引发耳石症;患有慢性中耳炎的患者,炎症可能影响内耳结构,从而增加耳石症的发病几率。
三、耳石症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眩晕:多在特定头位变化时发作,如卧位翻身、从睡眠中惊醒、低头、抬头等动作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例如,患者从仰卧位迅速坐起时,可能瞬间出现眩晕感。
眼震:医生通过专业检查可发现患者伴有特征性的眼震,眼震方向具有一定规律,如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眼震方向为旋转性,向患侧时眼震呈垂直旋转性,向健侧时眼震呈水平旋转性。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儿童耳石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平衡失调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头部活动后的异常表现,如突然出现的不明原因哭闹、走路不稳等情况,及时就医排查耳石症。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耳石症可能与其他耳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并存,眩晕发作时可能伴有跌倒风险,需注意预防跌倒受伤。同时,老年患者的恢复可能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精心护理。
四、耳石症的诊断方法
1.Dix-Hallpike试验:医生让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头向患侧转45°,然后迅速躺下,使头悬于床缘下,与水平面呈20°,观察患者眼震和眩晕情况。若出现旋转性眼震和眩晕,且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可为后半规管耳石症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Roll试验:用于检查外半规管耳石症。让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头向一侧转90°,然后迅速向另一侧转动,观察眼震和眩晕表现。
3.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耳石症通过上述典型的体格检查即可诊断,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排除其他耳部疾病时,可能会进行颞骨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内耳结构有无异常。
五、耳石症的治疗
1.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是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手法,使耳石回归至原来的位置。例如,对于后半规管耳石症常用Epley法复位,通过一系列头位的转动,将后半规管内的耳石逐步复位。手法复位操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根据不同类型的耳石症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
机器辅助复位:部分医院采用机器辅助的复位设备进行复位治疗,其原理与手法复位类似,但操作相对更精准,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耳石症可能有更好的效果。
2.辅助治疗:在复位治疗后,患者可能需要休息,避免剧烈头部运动。对于一些眩晕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改善内耳循环等药物辅助治疗,但需遵循谨慎用药原则,尤其是儿童患者,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六、耳石症的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头部运动习惯,避免头部受到剧烈撞击。例如,进行体育活动或从事高危工作时,注意保护头部。
对于有耳部疾病的患者,如中耳炎等,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内耳损伤的风险,从而降低耳石症的发病几率。
老年人应注意保持平衡,避免突然的头位变化,如起床时应缓慢起身,避免迅速转头等动作,以减少耳石症的诱发因素。
2.定期健康检查:尤其是有耳部疾病史、头部外伤史或年龄较大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耳部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耳石症相关问题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