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是常见慢性炎症性黏膜病,好发中年女性,病变有多种病损;病因涉及免疫、遗传、感染等因素;临床表现包括口腔黏膜不同病损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靠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要去除刺激因素,依病情选局部或全身药物,大部分可控制但部分复发,少数有恶变可能需长期随访
一、定义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黏膜病,好发于中年女性,是口腔黏膜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条纹、斑块、充血、糜烂等多种病损。
二、病因
(一)免疫因素
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在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例如,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了口腔黏膜上皮的损伤过程。研究发现,患者口腔局部的免疫细胞存在异常活化,导致对自身口腔黏膜组织的免疫攻击,引发炎症反应。
年龄方面,中年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免疫功能的波动,从而增加患病风险;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免疫状态,也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及病情变化相关。
(二)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口腔扁平苔藓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口腔扁平苔藓,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不同的基因位点可能与口腔扁平苔藓的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从生活方式来看,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增加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几率。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的人群,患口腔扁平苔藓的风险可能高于生活节奏相对舒缓的人群。
(三)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可能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有关,如丙型肝炎病毒、幽门螺杆菌等感染可能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但目前关于感染在口腔扁平苔藓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其身体的整体免疫和代谢状态可能影响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局部的微环境改变,可能更有利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和发展。
三、临床表现
(一)口腔黏膜病损表现
白色条纹型:口腔黏膜上可见灰白色珠光色条纹,条纹可呈网状、树枝状、环状等。例如,网状型常出现在双颊黏膜,表现为白色线条交织成网状;树枝状则多见于前庭沟等部位,条纹类似树枝分支状。
斑块型: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斑块,斑块较硬,边界清楚,可发生在颊、舌、牙龈等部位。
糜烂型:黏膜出现充血、糜烂,有疼痛不适,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常见于颊黏膜、前庭沟等部位,糜烂面周围可伴有白色条纹。
萎缩型:黏膜变薄,呈红色,有轻微疼痛,多见于舌背等部位。
(二)不同年龄、性别及特殊人群表现差异
女性患者在月经前期病情可能会有加重倾向,表现为病损部位疼痛加剧、糜烂范围扩大等。儿童患口腔扁平苔藓相对较少见,若发病,病损表现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引起重视。老年患者口腔扁平苔藓的恢复可能相对较慢,且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全身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全身情况。
四、诊断
(一)临床诊断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变化、全身健康状况等,然后进行口腔局部检查,根据口腔黏膜病损的形态、颜色、分布等特征进行初步诊断。例如,发现口腔黏膜有典型的白色条纹、斑块或糜烂等表现,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初步考虑口腔扁平苔藓。
(二)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口腔扁平苔藓的重要方法。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见上皮过度不全角化或正常,基底层液化变性,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等典型病理表现。
免疫荧光检查:有时可辅助诊断,可见基底膜区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但该检查并非诊断口腔扁平苔藓的必需项目。
五、治疗及预后
(一)治疗原则
首先应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去除锐利的牙尖、残根、残冠等,停用可能诱发口腔扁平苔藓的药物等。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损类型选择治疗方法。对于病情较轻、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定期观察;对于有症状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采用局部药物治疗或全身药物治疗等。
(二)不同治疗方法
局部药物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凝胶等局部涂布,如曲安奈德口腔软膏等,以减轻炎症、缓解疼痛;也可使用维A酸制剂,如维A酸软膏等,改善上皮过度角化等情况,但可能会有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
全身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全身用药,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三)预后
大部分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病损逐渐消退。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病情呈现慢性迁延的过程。少数口腔扁平苔藓有恶变的可能,因此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对于老年患者、病情反复不愈、病损出现异常改变的患者,更需要密切监测,以防恶变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