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跟口腔溃疡的区别是什么
口腔癌是口腔恶性肿瘤总称,本质是细胞异常增殖具恶性行为,临床表现为不规则溃疡等,发病与中老年、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诊断需临床检查、影像学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放化疗为主;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局部损伤炎性病变,表现为规则溃疡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缺乏维生素等有关,诊断靠临床检查,治疗以局部为主,二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口腔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定义与本质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包括唇癌、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等,其本质是细胞的异常增殖且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口腔溃疡:是指出现在口腔内唇、上颚以及舌颊等部位黏膜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疼痛溃疡点,本质是口腔黏膜的局部损伤性、炎性病变,多可自行愈合。
二、临床表现差异
口腔癌
形态特点:常表现为肿块、斑块或溃疡,且溃疡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或隆起状,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溃疡面积可能会逐渐增大,病程较长且不易愈合。例如舌癌常表现为舌部的硬结、溃疡,伴疼痛、舌运动受限等;牙龈癌多表现为牙龈部位的肿块、溃疡,易出血,可导致牙齿松动等。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出现疼痛加剧、面部麻木、张口困难、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不同部位的口腔癌伴随症状有所差异,如口底癌可出现吞咽困难等。
口腔溃疡
形态特点:一般溃疡面较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周围黏膜红肿不明显,溃疡表面有淡黄色假膜覆盖,底部较软。
伴随症状:通常疼痛明显,但一般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不明显,即使不做特殊处理,一般1-2周左右也可自行愈合。
三、发病因素区别
口腔癌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是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多环芳香烃、亚硝胺等致癌物质以及酒精的刺激会损伤口腔黏膜,增加癌变风险;咀嚼槟榔也是口腔癌的高危因素,槟榔中的槟榔碱等成分具有细胞毒性和致突变性;口腔卫生状况差,长期存在慢性炎症刺激、不良修复体(如不合适的假牙等)反复摩擦口腔黏膜,也可能诱发口腔癌。
病史:有口腔癌前病变史,如口腔白斑、红斑等,若不及时治疗,有发展为口腔癌的可能。
口腔溃疡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及叶酸等)、微量元素(如锌、铁等)可导致口腔溃疡,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睡眠不足等也易引发口腔溃疡;局部创伤(如刷牙时用力过猛、咬伤口腔黏膜等)是常见的诱因。
病史:一般无特殊的口腔癌前病变等病史,但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相对更容易出现口腔溃疡的情况,如白塞病患者常反复出现口腔溃疡。
四、诊断方法不同
口腔癌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来观察口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质地等情况,触摸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影像学检查:常用X线、CT、MRI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的侵犯范围,如CT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骨骼的关系;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
病理活检:是确诊口腔癌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明确是否为恶性肿瘤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等。
口腔溃疡
临床检查:医生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发病诱因、病程等,结合口腔局部的视诊来诊断,一般根据典型的溃疡表现即可初步诊断为口腔溃疡。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但若怀疑与全身疾病相关,可能会进行血常规、免疫功能等检查,如白塞病患者可能会有免疫指标的异常等。
五、治疗原则有别
口腔癌
手术治疗:是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肿瘤切除术、颌骨部分切除术甚至全切除术等,早期口腔癌通过手术有可能达到根治效果。
放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术后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也可用于晚期口腔癌的姑息治疗。
化疗:对于晚期或转移性口腔癌,可采用化疗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等,也可与手术、放疗联合应用。
口腔溃疡
局部治疗:主要是使用局部药物来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如使用含漱液(如氯己定含漱液等)清洁口腔,涂抹溃疡膏、贴片等,以减轻炎症、促进上皮修复。
全身治疗:对于因全身因素引起的口腔溃疡,如维生素缺乏者补充相应维生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口腔溃疡可能需要针对自身免疫进行相应治疗,但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相对较少用。
总之,口腔癌和口腔溃疡在定义、临床表现、发病因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一旦发现口腔内有长期不愈的溃疡、肿块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