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疾病可引发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各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会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心力衰竭;其他系统疾病里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也会因各自病理过程引发心力衰竭,且不同疾病引发心力衰竭的机制、表现及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引发心肌重构,进而诱发心力衰竭。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高于非冠心病人群。例如,有研究追踪随访冠心病患者发现,随着病程进展,一定比例的患者会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2.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大量坏死,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同时梗死区域心肌重构加速,是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一部分会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出现心力衰竭,且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越高。
3.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临床观察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如呼吸困难、水肿等。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可导致心室舒张功能受限,晚期也可出现收缩功能障碍引发心力衰竭。部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且不同患者的肥厚部位和程度有所差异,这会影响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
限制型心肌病:心室充盈受限,常见于心肌浸润性病变等情况,如淀粉样变性累及心肌时,可引发心力衰竭。这种心肌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为严重,患者常出现进行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4.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病变: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淤血,长期可引起右心衰竭;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入左心房,左心室需要代偿性增大和加强收缩,后期也会引发心力衰竭。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病变较为常见,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症状。
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左心室肥厚,晚期出现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心力衰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主动脉血液反流入左心室,增加左心室的容量负荷,长期可引发心力衰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患心脏瓣膜病的病因可能不同,如老年患者多与退行性变有关,而年轻患者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等有关,这会影响心力衰竭发生的过程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二、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代偿性肥厚、扩张,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即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升高。一般来说,血压越高、血压控制越差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时间越早、病情越重。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脏对高血压的代偿和受损情况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本身有所退化,更容易在高血压影响下发生心力衰竭。
2.糖尿病:糖尿病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心力衰竭,如代谢紊乱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微血管病变影响心肌血供、自主神经病变影响心脏神经调节等。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研究显示,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心力衰竭相关表现,且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不同性别糖尿病患者在心力衰竭发生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血糖的长期控制情况是关键因素。
3.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肥厚,长期可引发心力衰竭,称为甲亢性心脏病。甲亢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心力衰竭,尤其是病情严重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对心脏的影响与患者的年龄、基础心脏状况等有关,年轻患者相对可能耐受能力稍强,但长期未控制也会逐渐出现心力衰竭。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水钠潴留等,导致心力衰竭,即甲减性心脏病。甲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随病情加重而增加,尤其是重度甲减患者。不同年龄的甲减患者,其心脏对甲状腺激素缺乏的反应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心功能受损相关表现。
4.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时期心脏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出生后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会逐渐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引发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发生心力衰竭的时间和表现也不同。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能及时治疗,可能不会发展为心力衰竭;而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往往在儿童时期就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症状,且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可能逐渐加重,不同年龄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疗和心力衰竭预防上有不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