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因有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耳痛、听力下降等,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预防需增强免疫力、正确擤鼻等,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中耳炎的定义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
二、中耳炎的分类及特点
1.急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平、宽的解剖特点,更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后易诱发,可导致听力暂时性下降,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主要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起病较急,可有剧烈耳痛、发热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抓耳等表现,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等。
2.慢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愈或反复发作迁延所致。表现为长期或间歇性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等,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其中胆脂瘤型中耳炎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
三、中耳炎的病因
1.感染因素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常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导致中耳炎。例如,普通感冒时,病毒可累及咽鼓管,使其黏膜肿胀,管腔狭窄,影响中耳的通气和引流。
细菌感染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如肺炎链球菌等通过咽鼓管途径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儿童的咽鼓管相对短、宽、直,且呈水平位,鼻咽部的病原体更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例如,婴幼儿仰卧位吃奶时,乳汁易经咽鼓管流入中耳引发感染。
腺样体肥大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导致中耳通气引流不畅,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之一。
3.免疫因素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中耳炎。例如,在幼儿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细菌、病毒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差,增加了患中耳炎的风险。
四、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耳痛:急性中耳炎患者多有剧烈耳痛,可为持续性或搏动性,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抓耳等。慢性中耳炎患者耳痛症状相对不明显,可有隐痛等。
听力下降:无论是分泌性中耳炎还是化脓性中耳炎,都可能出现听力下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多为传导性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有所不同;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听力下降程度因病变程度而异。
耳流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常有耳流脓症状,脓液的性质可因病变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单纯型中耳炎脓液多为黏液性,胆脂瘤型中耳炎脓液可有特殊恶臭。
耳鸣:部分中耳炎患者可出现耳鸣症状,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
2.体征
鼓膜表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鼓膜充血、膨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穿孔,穿孔后可见脓液流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可呈琥珀色或积液征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多有穿孔,可伴有鼓膜增厚、钙化等表现。
五、中耳炎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病情发展过程、既往耳部疾病史、上呼吸道感染史等。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孩子是否有发热、哭闹、抓耳等情况。
2.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直接观察鼓膜的形态、色泽等情况,有助于判断中耳炎的类型。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鼓膜充血、穿孔;分泌性中耳炎时鼓膜呈琥珀色、有液平面等。
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纯音听阈测试可明确听力下降的程度和类型,声导抗测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显示鼓室压力曲线等改变。
3.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有并发症的患者,如胆脂瘤型中耳炎可能需要进行颞骨CT检查,以明确病变范围等情况。
六、中耳炎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1.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鼓励儿童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正确擤鼻:教育儿童正确擤鼻的方法,避免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以免将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挤入中耳。正确的擤鼻方法是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时要及时就医治疗,避免感染蔓延至中耳。如感冒时要遵医嘱用药,缓解症状,减少引发中耳炎的风险。
避免呛奶:婴幼儿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避免呛奶,防止乳汁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耳部健康,如有发热、哭闹、抓耳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由于儿童咽鼓管解剖特点,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减少中耳炎的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如有耳部不适要及时就诊,警惕中耳炎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