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可由多种基础心脏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因素引发。冠心病可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会影响心脏功能;心脏瓣膜病会使心脏结构和功能受影响。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进而引发;糖尿病通过多种机制增加风险;感染易诱发;心律失常影响泵血功能;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也会增加发病几率。
一、基础心脏疾病相关
1.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长期的心肌缺血缺氧会逐渐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引发心力衰竭。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约有半数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是由冠心病发展而来。在冠心病患者中,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梗死,梗死区域的心肌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心脏的整体泵血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2.心肌病变
原发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约20%-5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可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其发病与基因变异密切相关,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这些心肌病会逐步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继发性心肌病:如酒精性心肌病,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损伤,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脏功能逐渐减退。据研究,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g,持续10年以上),患酒精性心肌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另外,围生期心肌病也是继发性心肌病的一种,多发生在妊娠末期至产后6个月内,病因可能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内分泌变化、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可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引发心力衰竭。
3.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出现病变,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以二尖瓣狭窄为例,二尖瓣狭窄会使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静脉压力升高,引起肺淤血,长期肺淤血会导致右心功能不全,最终发展为全心衰竭。心脏瓣膜病的病程进展缓慢,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心脏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受到严重影响,引发心力衰竭。
二、其他系统疾病及因素相关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以克服外周阻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心肌会逐渐肥厚。随着病情的进展,心肌肥厚会导致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引发心力衰竭。据统计,高血压患者中约有50%会发展为心力衰竭,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积极控制血压对于预防心力衰竭至关重要。
2.糖尿病:糖尿病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心力衰竭。高血糖状态可损伤心肌微血管,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还会导致心肌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紊乱,引起心肌细胞功能异常。此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长期高血糖环境还会促进心脏纤维化的发生,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几率。
3.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引发心力衰竭加重或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例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呼吸道后,会引起发热、心率加快等全身反应,增加心脏的氧耗量,同时感染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脏功能。对于老年人、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等特殊人群,感染更容易诱发心力衰竭。比如一位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在冬季受凉发生呼吸道感染后,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加重的表现,因为感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且心肌功能受到影响。
4.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以心房颤动为例,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同时心室率过快且不规则会影响心脏的充盈和射血。长期的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房扩大,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还会使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比窦性心律患者高5倍左右,心律失常通过影响心脏的节律和泵血效率,成为引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5.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同时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影响心肌供血。长期吸烟的人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发病几率。例如,吸烟的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而冠心病是引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基础疾病。
过量饮酒:除了前面提到的酒精性心肌病外,长期过量饮酒还会通过其他机制影响心脏功能。过量饮酒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下降等,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而且,饮酒还可能与其他危险因素协同作用,加重心脏损害。比如一位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同时伴有高血压,那么其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肥胖、血脂异常等情况更容易发生,而肥胖、血脂异常是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疾病又会逐步发展为心力衰竭。缺乏运动还会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逐渐减退,心脏的储备功能下降,在遇到一些诱因时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例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在感染等情况下更易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