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心悸是一种自我感觉心脏跳动不适的主观感受,可由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浓茶等)和病理性因素(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等)引发,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矇等症状时意义不同,需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评估检查,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可通过休息等缓解,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针对病因治疗,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心慌心悸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重视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处理。
一、心慌心悸的定义
心慌心悸是一种自我感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它可以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不规则或心搏有力等。从医学角度来说,它是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发生异常改变时,患者产生的主观感受。
二、可能引发心慌心悸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当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会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心慌心悸。例如进行短跑、快速游泳等运动后,很多人会有短暂的心慌心悸感觉,这是因为运动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促进心脏跳动加快,一般在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2.情绪激动:人在愤怒、紧张、焦虑、兴奋等强烈情绪状态下,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心跳加快,出现心慌心悸。比如面临重要考试、重大比赛等情境时,部分人会有心慌心悸的表现。
3.饮酒、喝咖啡或浓茶:酒精、咖啡因等物质会刺激心脏,使心脏兴奋性增加,导致心跳加快。例如大量饮酒后,酒精进入人体,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引发心慌心悸;过量饮用咖啡或浓茶后,其中的咖啡因成分会兴奋心脏,导致心慌等不适。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以心房颤动为例,心脏的心房失去了正常有规律的收缩,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导致心脏跳动紊乱,患者会感觉心慌心悸,同时可能伴有胸闷、头晕等症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慌心悸的常见病理性原因之一。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功能可能会通过加快跳动来代偿,从而引发心慌心悸。例如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常出现心慌、胸闷、心悸等症状,相关研究显示约有一定比例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心慌心悸的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此时心脏会代偿性加快跳动,患者会感觉心慌心悸,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发现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慌心悸是较为常见的症状表现。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跳加快,引起心慌心悸。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约有相当比例会出现心慌心悸的症状,同时还常伴有多汗、消瘦、手抖等表现。
低血糖:当血糖过低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出现心慌心悸,还可能伴有出汗、饥饿感、颤抖等症状。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或未按时进食时,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出现心慌心悸等不适。
3.其他系统疾病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弥补氧气输送的不足,从而引起心慌心悸。长期慢性贫血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相关指标异常。
感染: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发热等情况时,身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导致心慌心悸。例如肺炎患者发热时,常可出现心跳加快、心慌等表现,随着感染的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心慌心悸等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三、心慌心悸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随胸痛
如果心慌心悸同时伴有胸痛,可能提示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时,除了心慌心悸外,常可出现心前区压榨性或闷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这种情况需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以明确病情。
(二)伴随呼吸困难
当心慌心悸伴有呼吸困难时,可能见于心力衰竭、肺栓塞等情况。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循环淤血,出现呼吸困难,同时伴有心慌心悸;肺栓塞患者由于肺动脉堵塞,影响肺的气体交换,也会出现呼吸困难,同时可能有心慌、胸痛等表现,这些情况都需要紧急评估和处理。
(三)伴随头晕、黑矇
心慌心悸伴有头晕、黑矇,可能提示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例如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会使心脏跳动过慢或节律异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症状,需要立即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心慌心悸的评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评估心慌心悸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情况,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生理异常。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有可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脏节律变化,对于诊断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慌心悸具有重要价值。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则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短暂心律失常,对于明确心慌心悸的发作规律和性质有很大帮助。
(二)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肌的厚度、心脏瓣膜的运动情况以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对于评估心脏结构性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慌心悸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心肌肥厚、心脏瓣膜病变等情况,从而为心慌心悸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三)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心肌酶谱等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是否存在贫血等情况;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导致心慌心悸的内分泌因素;血糖检查可以排查低血糖等情况;心肌酶谱检查对于判断是否有心肌损伤等情况有帮助,例如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会升高,而心慌心悸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伴随症状之一。
五、心慌心悸的处理原则
(一)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处理
对于由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慌心悸,一般通过休息、平复情绪、避免继续摄入相关刺激性物质等方式即可缓解。例如剧烈运动后应停止运动,坐下或躺下休息,放松心情,一般经过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心慌心悸症状可逐渐减轻直至消失;情绪激动引起的心慌心悸,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式调节情绪后,症状多可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处理
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心慌心悸,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慌心悸,需要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电复律等;冠心病引起的心慌心悸,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慌心悸,需要进行抗甲状腺治疗;贫血引起的心慌心悸,需要纠正贫血,根据贫血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
六、不同人群心慌心悸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心慌心悸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儿童出现心慌心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热、电解质紊乱等有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从婴幼儿时期就会出现活动后心慌、气促等表现;儿童发热时也可能出现心跳加快、心慌等症状。家长如果发现儿童有不明原因的心慌心悸,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早期明确病因并进行干预。
(二)老年人
老年人心慌心悸较为常见,且往往与多种基础疾病相关。老年人多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病,这些基础病容易相互影响导致心慌心悸。例如老年人患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同时可能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这些都可能引起心慌心悸。老年人出现心慌心悸时,应更加重视,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对病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和严重。在就医过程中,要详细向医生告知既往病史、目前正在服用的药物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三)女性
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等可能出现心慌心悸。例如月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慌心悸;妊娠期女性随着子宫增大,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出现心慌心悸。女性在出现心慌心悸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生理周期等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是特殊生理时期出现的心慌心悸,在排除病理性因素后,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进行缓解,但如果心慌心悸频繁发作或伴有其他不适,仍需及时就医。
总之,心慌心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对于心慌心悸不能忽视,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