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的检查主要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通过检测血液中与动脉硬化相关的指标,为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血脂检查是动脉硬化检查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其水平升高会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好胆固醇”,具有清除血管内多余胆固醇的作用,水平降低则可能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长期血糖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动脉硬化,通过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可了解是否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因为糖尿病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其他血液指标还包括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影响动脉硬化的肝肾疾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也被认为是动脉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水平有助于评估患病风险。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能够直观地显示血管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是诊断动脉硬化的重要手段。
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四肢动脉超声等,颈动脉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否有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大小、形态、性质等,是筛查动脉硬化的常用方法;四肢动脉超声则可评估四肢动脉的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狭窄或闭塞。
CT血管造影(CTA)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可清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的三维图像,能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以及斑块的情况,对于诊断动脉硬化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属于有创检查且辐射相对较大。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注射造影剂(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利用磁共振技术显示血管结构,可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对动脉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无辐射,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去除骨骼和软组织等背景影像,只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它是诊断动脉硬化的“金标准”,能准确显示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通常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检查项目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此外,对于有动脉硬化风险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