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是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的症候群由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病因包括产前围生期产后等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及伴随症状诊断需结合病史等检查综合判断干预与管理需早期开展康复训练遵循个体化原则不同年龄有关注要点要长期坚持并强调家庭配合。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由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二、病因
产前因素:母亲孕期感染(如TORCH感染等)、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性物质、某些药物等)、胎儿期脑发育异常等。
围生期因素: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出生时窒息、产伤等。
产后因素: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严重感染等。
三、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如抬头、坐、站、走等大运动发育迟缓;常伴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减低(肢体松软);存在姿势异常,如手足徐动、剪刀步、尖足等异常姿势。
伴随症状:部分患儿可合并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视觉听觉障碍等。
四、诊断
需结合详细病史(包括孕期、围生期、产后情况)、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等)综合判断,以明确脑部损伤情况及运动、姿势异常表现。
五、干预与管理
早期干预: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涵盖运动功能训练(如通过特定训练改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语言训练(针对存在语言障碍的患儿)等多方面,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依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康复方案。
不同年龄阶段关注要点:婴幼儿期要抓住神经发育关键期积极干预;学龄期患儿需注重融入学校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考虑患儿个体差异,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并强调家庭的积极配合,为患儿营造利于康复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