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分4个血清型,Ⅰ相菌毒力强;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小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婴儿发病风险高,生活在拥挤通风不良环境、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疫苗的人群易感染,曾患过百日咳者也可能再次感染但症状相对较轻
一、百日咳的病原体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鲍特菌分为4个血清型,即Ⅰ相(粗糙型)、Ⅱ相、Ⅲ相(过渡型)和Ⅳ相(光滑型),其中Ⅰ相菌毒力强,是主要致病菌。该菌对外界抵抗力弱,56℃30分钟、干燥数小时即可死亡,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百日咳鲍特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含有病菌的飞沫,被周围人吸入后即可感染。在密闭的室内环境中,如家庭、学校教室等,飞沫传播的风险较高。
2.接触传播:接触被百日咳鲍特菌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也可能导致感染,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通常是在患者的分泌物污染了手、玩具、餐具等物品,他人接触后未及时洗手就接触呼吸道而引发感染。
三、易感人群及相关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6个月以内婴儿由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较少,发病风险更高。新生儿也可能患病,但相对少见。这是因为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百日咳鲍特菌的抵抗力较弱。
2.生活方式因素:生活在拥挤、通风不良环境中的人群,如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场所的儿童,由于人员密集,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加,更容易感染百日咳。此外,未接种百日咳疫苗或疫苗接种未全程完成的人群,感染风险也较高。
3.病史因素:既往无百日咳感染史且未按程序接种疫苗的人群,对百日咳鲍特菌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感染。而曾经患过百日咳的人,体内会产生一定的抗体,但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可能下降,仍有再次感染的可能,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