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灭活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乙型脑炎病毒使其保留抗原性制成疫苗,利用手段破坏病毒结构保留抗原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婴儿按程序接种,儿童及成人在流行区等可接种,免疫缺陷者接种前需医生评估。
一、乙脑灭活的定义
乙脑灭活是指通过物理(如加热、辐射等)或化学(如甲醛等)方法将乙型脑炎病毒进行灭活处理,使其失去感染性和复制能力,但仍保留病毒的抗原性,进而制成疫苗的过程。此过程需严格遵循生物制品生产规范,以确保灭活后的病毒既无致病性,又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制备原理及相关机制
1.灭活原理: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破坏乙型脑炎病毒的核酸结构或蛋白质结构,使其无法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但病毒表面的抗原表位得以保留。例如,甲醛可与病毒蛋白质中的氨基结合,改变蛋白质构象,从而灭活病毒。
2.免疫原性保留:保留的病毒抗原能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如中和抗体等),当人体再次接触乙型脑炎病毒时,已有的特异性抗体可迅速发挥作用,中和病毒,阻止其感染细胞,达到预防乙型脑炎的目的。
三、与年龄等因素的关联
1.婴儿阶段:婴儿接种乙脑灭活疫苗有特定的月龄程序,一般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在合适月龄开始接种第一剂,后续根据程序接种加强剂。这是因为婴儿免疫系统逐渐发育,通过接种灭活疫苗可逐步建立对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防御,且需考虑婴儿的免疫应答特点,灭活疫苗相对较安全,能在婴儿可耐受的情况下诱导免疫反应。
2.儿童及成人:儿童和成人若处于乙脑病毒流行区或有较高感染风险(如从事相关科研、户外工作等),也可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有免疫缺陷病史者,接种前需经医生评估,因免疫缺陷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需谨慎决定是否接种及接种方案;而健康的儿童和成人接种乙脑灭活疫苗一般能较好地产生免疫应答,有效预防乙型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