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发经蚊虫叮咬传播夏秋季高发十岁以下为易感人群初期起病急体温攀升伴头痛恶心呕吐等极期持续高热伴意识障碍等恢复期体温逐步下降症状渐好转后遗症期六月后留存精神神经症状诊断依流行病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预防靠接种疫苗和防蚊灭蚊儿童为高发人群需重疫苗防蚊老人及基础病患者病情重需加强监测。
一、定义与病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
二、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夏秋季为高发季节,10岁以下儿童为易感人群。
三、临床表现
1.初期:起病急,体温迅速攀升至39~40℃,伴随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嗜睡或精神倦怠。
2.极期:持续高热,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可发生惊厥或抽搐,严重时出现呼吸衰竭,还可能并发脑水肿、脑疝等。
3.恢复期:体温逐步下降,神经系统症状渐趋好转。
4.后遗症期:患病6个月后仍留存精神神经症状,例如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等。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于夏秋季,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2.临床表现: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病毒性脑炎改变,血清学检测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五、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该病的关键举措。
2.防蚊灭蚊:通过清除蚊虫孳生地、使用蚊帐、蚊香等方式防蚊,降低叮咬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为高发人群,需重点做好疫苗接种及防蚊工作,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体温及精神状态,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老年人及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需加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尽快就医,且在就医过程中需向医生详尽提供病史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