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呈子弹状,大小约75nm×180nm,核心是单股负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及糖蛋白刺突;宿主范围广,存于感染动物唾液,经咬伤等传播;入侵人体后沿神经末梢到中枢神经系统,具神经嗜性,人感染后分狂躁型和麻痹型,潜伏期1-3个月不等;全球有分布,发展中国家犬防控弱致人间病例多,人群普遍易感,儿童被咬伤需重视预防。
形态结构
病毒呈子弹状,大小约75nm×180nm,核心是单股负链RNA,外面有脂蛋白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这些刺突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
宿主范围
狂犬病毒的宿主范围较广,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如人、犬、猫、狼、狐狸等。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通过咬伤、抓伤等方式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
致病性
入侵与神经嗜性: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后,会沿着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具有明显的神经嗜性。它会在神经细胞等部位大量复制,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人感染狂犬病毒后,临床表现主要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狂躁型患者会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麻痹型患者则以肢体软弱、共济失调和大、小便失禁等为主要表现,最终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潜伏期:狂犬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但也可短至数日,长至数年。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毒力以及感染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等因素有关,如被咬伤部位越靠近头部、伤口越深、感染病毒量越多,则潜伏期越短。
流行病学特点
地区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均有狂犬病毒的存在,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犬只狂犬病的防控相对薄弱,人间狂犬病的病例数较多。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被狂犬病毒污染的动物咬伤后,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感染发病的几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如果被犬等动物咬伤,由于其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较差,更应重视及时的预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