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有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表现。前驱期多数患者发热,局部咽部症状突出;出疹期发热后1-2天出疹,有特定皮疹特点;恢复期约1周后开始脱皮,程度不一,持续2-4周,儿童需注意脱皮时皮肤护理
一、前驱期表现
(一)发热情况
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40℃左右,发热程度个体存在差异,一般儿童可能相对更为敏感些,部分患儿起病时体温升高较急,且可能伴有畏寒等表现,这与病原体感染后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关,炎症介质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
(二)局部症状
咽部症状较为突出,会有咽痛表现,吞咽时疼痛加剧,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表面会有脓性渗出物,这是因为链球菌感染咽部后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咽部黏膜及扁桃体组织充血、水肿,细菌繁殖产生脓性分泌物。
二、出疹期表现
(一)皮疹特点
皮疹多在发热后1-2天出现,最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触之有砂纸感,压之褪色,严重时可呈紫红色。皮疹之间皮肤潮红,用手按压可暂时苍白,去压后又恢复潮红,有“帕氏线”(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部位皮疹密集,呈紫红色线条)和“杨梅舌”(病初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最为显著,似杨梅状)等典型表现,这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充血以及舌乳头肿胀等病理改变所致。
三、恢复期表现
(一)脱皮情况
一般在皮疹出现后1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程度不一,轻者为糠屑样脱皮,重者可呈大片状脱皮,持续2-4周。脱皮的原因是皮疹消退后,表皮角质层因炎症等因素发生剥脱,儿童在脱皮期间需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脱皮时若护理不当易出现皮肤损伤。不同个体脱皮情况受病情严重程度、自身恢复能力等因素影响,病情较重者脱皮可能更明显、持续时间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