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不同年龄段可感染,儿童青少年易发病,生活方式等影响感染风险,有基础病或免疫力低者风险更高;肺炎支原体黏附呼吸道上皮细胞并释放毒性物质致炎症反应,引起咳嗽等症状,波及肺部致发热等表现,儿童感染后炎症反应可能更明显,有基础病史儿童感染后易诱发基础病发作。
一、病原体种类及传播途径
支原体肺炎主要由肺炎支原体引起。肺炎支原体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感染了肺炎支原体的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会被周围人吸入,从而导致感染。例如,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出现肺炎支原体的传播流行。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被感染,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发病,这与他们的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以及接触机会较多等因素有关。一些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感染风险,比如长期处于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环境中,会增加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几率。有基础肺部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发生支原体肺炎的风险可能更高,且病情相对更易加重。
二、病原体入侵过程
肺炎支原体到达呼吸道后,会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它借助自身的特殊结构,如顶端结构等,紧密结合上皮细胞。然后,肺炎支原体会释放多种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核酸酶、蛋白酶等,这些物质会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增加,进而出现咳嗽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炎症可能会波及肺部组织,引发肺部的炎症病变,影响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一系列支原体肺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关注。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儿童,如曾有过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发作,加重病情,因此这类儿童在支原体肺炎流行季节更需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