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临床上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潜伏期长短不一无明显表现;前驱期有全身类似感冒症状及局部异常感觉;兴奋期高度兴奋且交感神经功能亢进;麻痹期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昏迷,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不同阶段表现各异且儿童有其特殊表现及需特殊关注。
一、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不一,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咬伤部位、伤口深浅、病毒数量等。一般为1-3个月,但也可短至数天或长达数年。此阶段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患者看似健康,但病毒已在体内感染并潜伏。
二、前驱期
全身症状:多数患者有低热、乏力、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更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哭闹等,需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
局部症状:在病毒入侵部位,如被咬伤的部位,可出现疼痛、瘙痒、麻木等异常感觉,一般持续2-4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娇嫩,伤口可能更易引起不适,但需注意与普通外伤疼痛相鉴别。
三、兴奋期
高度兴奋:患者表现为极度恐怖、烦躁,对水、风等刺激非常敏感,听到水声、见到风或其他轻微刺激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例如,患者看到水或听到流水声时,会立即出现咽喉肌肉抽搐,导致吞咽困难。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对刺激的恐惧,而表现出哭闹加剧、肢体乱动等情况。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可出现大汗、流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表现。此时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需要特别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加重病情。
四、麻痹期
患者痉挛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状态,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阶段患者肌肉逐渐松弛,各种反射消失,生命体征逐渐不稳定。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护,及时采取相应的生命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