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前驱期儿童有烦躁不安等表现、成人有非特异性症状及咬伤部位异常感觉;兴奋期有高度兴奋(极度恐怖、恐水怕风等)、体温升高及精神症状;麻痹期出现弛缓性瘫痪、迅速昏迷,儿童预后差、成人总体预后不容乐观。
一、前驱期表现
狂犬病前驱期一般持续2-4天,此阶段不同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等表现,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通过哭闹等方式体现;成人则可能主诉不适、低热、头痛、倦怠、恶心、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类似感冒。同时,部分患者被病兽咬伤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感,这是因为病毒在周围神经组织中繁殖,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二、兴奋期表现
1.高度兴奋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是本病的典型特征。儿童对于水的恐惧可能表现得更为直接,看到水或听到流水声就会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风、光、声等轻微刺激均可诱发患者强烈的咽喉肌痉挛。成年患者也会因这些刺激出现类似反应,且随着病情进展,痉挛可扩散至全身,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
体温常升高至38-40℃,这与患者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患者出现大汗、流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表现。
2.精神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精神失常,表现为谵妄、幻听、幻视等。不同年龄人群精神症状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精神症状可能相对更难以被准确识别,但也会出现与成人相似的异常精神活动。
三、麻痹期表现
痉挛逐渐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常见。此期患者可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在麻痹期,不同人群的预后情况不同,儿童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进入麻痹期,病情往往进展迅速,预后较差;成人若能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或许有一定抢救机会,但总体预后也不容乐观,主要是因为此时神经系统已经遭受严重损害,机体的生理功能难以维持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