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主要通过感染动物咬伤、抓伤传播,也有罕见的其他传播方式;临床分狂躁型和麻痹型,狂躁型有特定症状发展过程,麻痹型表现不同;全球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流行,我国由犬传播,不同人群易感,从事相关职业等风险高;预防关键是控制动物传染源,人被咬伤抓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就诊接种疫苗等。
病原体特征: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外形呈弹状,核心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紫外线、甲醛、肥皂水等灭活。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感染的动物(如狗、猫、狼等)咬伤、抓伤传播,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此外,也有罕见的经器官移植、吸入含病毒气溶胶等传播方式。
临床症状:临床上可分为狂躁型(典型)和麻痹型(非典型)。狂躁型患者早期常有低热、头痛、倦怠、恶心、烦躁、恐惧不安等症状,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出现喉部紧缩感。随后进入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等。最后进入麻痹期,患者渐趋安静,肌肉松弛,反射消失,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恐水表现,而以肢体软弱、麻痹等为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特点:全球范围内,狂犬病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流行,我国的狂犬病疫情主要由犬传播,近年来,随着宠物饲养量增加等因素,狂犬病的防控面临新挑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普遍易感,从事动物相关职业(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被动物咬伤抓伤的人群风险更高。有被动物咬伤抓伤病史而未及时规范处理的人群,如果感染狂犬病病毒且未得到有效预防处置,发病风险极大。
预防措施:控制动物传染源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对宠物进行规范的免疫接种。人被动物咬伤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碘伏消毒伤口。随后要尽快到正规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就诊,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还需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