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分情况,部分轻症可能自愈,症状严重复杂、持续时间长的难自愈,家长发现后要密切观察,轻的营造宽松环境等,重的及时就医,避免加重因素。
一、可能自愈的情况及相关因素
部分症状较轻的儿童抽动症患儿有可能自愈。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症状轻微且单纯的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大脑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自身调节能力增强,抽动症状可能会自行缓解甚至消失。例如,一些3-10岁左右起病,症状仅表现为简单眨眼等轻微运动抽动,且病情进展缓慢、程度较轻的儿童,有较大概率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前自愈。
二、难以自愈及需要干预的情况
1.症状严重或复杂的情况:如果儿童抽动症症状较为严重,如出现多种肌群的频繁抽动,同时伴有发声抽动,且抽动症状影响到患儿的学习、社交等日常生活,通常难以自愈,需要积极干预。比如患儿不仅频繁眨眼、耸肩,还出现清嗓子、发出怪声等多种抽动表现,已经严重干扰到在学校的正常学习以及与同学的交往,这种情况下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必须进行干预治疗。
2.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若儿童抽动症起病后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一定时间仍未缓解,也往往难以自行恢复。一般认为,病程超过1年仍未缓解的儿童抽动症,自愈的概率较低,需要通过医疗手段来进行干预。
三、相关注意事项及建议
对于家长而言,当发现儿童有抽动症状时,应密切观察症状的变化情况。如果是年龄较小、症状轻微的患儿,要注意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孩子过多压力,让孩子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等,以促进其身心的良好发育,有助于观察症状是否有自行缓解的趋势。而对于症状较明显、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的儿童,要及时带孩子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心理行为治疗等,而不是盲目等待自愈,以免延误病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学习。同时,要避免让孩子接触可能加重抽动症状的因素,如过度紧张、疲劳、观看刺激性强的电视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