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致患者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咬人行为,前驱期少现咬人行为但病毒已在体内繁殖侵袭中枢,兴奋期患者极度恐惧等且精神恶化躁动加剧易有攻击性行为包括咬人,麻痹期攻击性可能较兴奋期缓解但机体功能严重受损仍需防护,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弱接触疑似狂犬病患者易被咬伤,家长及监护人应加强看护远离危险区域并及时向专业医疗人员求助采取规范防护处置措施以降儿童被咬伤风险。
一、狂犬病患者出现咬人行为的机制
狂犬病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当病毒在体内复制并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后,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进入兴奋期时,患者大脑的正常调控功能被破坏,出现精神异常、躁动不安等表现,其中部分患者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包括咬人。这是由于病毒影响了大脑中控制行为和情绪的相关区域,使得患者行为失控,从而可能出现咬人等具有攻击性的举动。
二、狂犬病不同阶段与咬人行为的关联
1.前驱期:此阶段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倦怠、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较少出现咬人行为,但已开始有病毒在体内繁殖并向中枢神经系统侵袭的过程。
2.兴奋期:患者进入极度恐惧状态,对水、风等刺激极为敏感,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如流涎、多汗、心率加快等。此阶段患者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恶化,躁动不安情况加剧,极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包括咬人。
3.麻痹期:患者逐渐安静,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弛缓性瘫痪,部分患者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阶段患者的攻击性可能较兴奋期有所缓解,但仍需注意防护,因为机体功能已严重受损。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若接触到疑似狂犬病患者,更易处于被咬伤的风险中。家长及相关监护人应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避免儿童接近可能患有狂犬病且出现异常行为的动物或人员。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应立即远离危险区域,并及时向专业医疗人员求助,采取规范的防护和处置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儿童被咬伤的风险,因为儿童在面对狂犬病患者的攻击性行为时,自身应对能力相对较弱,需要特别的防护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