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本身不直接传染,但引发它的病原体可能具传染性,如细菌、病毒相关败血症的病原体可通过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是易患败血症且需注意防护的特殊人群,不同人群需据自身特点采取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一、败血症病原体的传染性情况
1.细菌相关败血症:一些引起败血症的细菌具有一定传染性,像A群链球菌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健康人接触了携带该细菌且患有败血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等有可能被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等方式传播,若免疫力低下人群接触到被污染环境后可能感染该菌进而引发败血症。
2.病毒相关败血症:某些病毒引起的败血症也有传染性,例如EB病毒感染相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严重时可能出现败血症样表现,EB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即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接吻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二、易患败血症且需注意防护的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接触到具有传染性的败血症病原体,更容易被感染引发败血症。比如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儿童间密切接触增加了病原体传播风险,家长和医护人员需注意让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接触传染源机会。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若接触到可引起败血症的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较高。同时,老年人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败血症,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带有传染性病原体的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等。
3.免疫力低下人群:包括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他们自身免疫力差,对于具有传染性的败血症病原体抵御能力弱,一旦接触到相关病原体,相比正常人更易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这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防护,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可能存在较多传染源的场所,若必须前往需做好防护措施。
总之,败血症本身不传染,但引起败血症的病原体可能具有传染性,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来降低感染相关病原体进而引发败血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