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出血常见局部因素有鼻腔黏膜干燥、机械性损伤,全身因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表现为单侧轻重不一出血及相关情况,处理时让孩子坐位或半卧位、紧捏鼻翼止血,低龄儿需加强看护防挖鼻,反复或量大鼻出血要警惕全身性疾病并就医检查,日常要保持鼻腔湿润、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来预防。
一、小儿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一)局部因素
1.鼻腔黏膜干燥:儿童鼻腔黏膜相对娇嫩,若所处环境空气干燥,或孩子饮水较少,易导致鼻腔黏膜干燥,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小儿鼻出血的发生率可能相对增高。
2.机械性损伤:儿童好奇心强,常存在挖鼻、揉鼻等不良习惯,容易损伤鼻腔黏膜及毛细血管,引发鼻出血。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小儿容易出现鼻出血,且往往出血不易止住。这类疾病通常还可能伴有皮肤瘀斑、贫血等其他表现。
2.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时,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及凝血过程,增加鼻出血的风险。例如长期挑食、偏食的小儿,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相关的鼻出血。
二、小儿鼻出血的表现
小儿鼻出血多表现为单侧鼻腔出血,出血量可轻可重,轻者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大量出血,甚至引起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失血表现。出血时孩子常表现出哭闹、烦躁等情况。
三、小儿鼻出血的处理要点
当小儿发生鼻出血时,首先应让孩子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避免血液流入咽部引起呛咳。然后用手指紧捏两侧鼻翼,压迫止血,一般压迫5~10分钟多可止血。若出血仍不止,需及时就医进一步处理。
四、特殊人群(小儿)的注意事项
对于低龄儿童,家长要加强看护,避免其自行挖鼻、揉鼻等不良行为,防止损伤鼻腔黏膜引发出血。若小儿反复出现鼻出血或出血量较大,需警惕全身性疾病的可能,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排查血液系统等全身性疾病因素。同时,日常要注意让小儿保持鼻腔湿润,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预防因维生素缺乏等导致的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