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由破伤风梭菌引起,该菌是厌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感染途径包括经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如生锈铁器穿刺伤等)和新生儿经脐带残端被污染侵入。发病机制是破伤风梭菌在伤口缺氧环境繁殖产毒,毒素阻抑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致肌肉痉挛,不同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等有皮肤破损未规范处理伤口者再次受伤感染风险高。
感染途径
伤口侵入:破伤风梭菌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入人体。常见的伤口类型包括生锈的铁器造成的穿刺伤、污染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深度的刺伤(如被带泥土的钉子扎伤)、严重的烧伤创面以及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伤等。当伤口较深且形成缺氧环境时,适合破伤风梭菌的生长繁殖。例如,一个被生锈铁钉深深扎入且伤口较深、开口较小的情况,伤口内部氧气含量低,为破伤风梭菌创造了有利的厌氧环境,使其有可能在伤口局部繁殖并产生破伤风毒素。
新生儿感染:在新生儿破伤风中,感染途径主要是分娩时脐带残端被污染。如果接生时使用了不洁的器械剪断脐带,破伤风梭菌就可能通过脐带残端侵入新生儿体内。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脐带伤口容易形成缺氧环境,更易引发破伤风感染。
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菌在侵入人体伤口后,在缺氧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该毒素会沿着神经纤维逆行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与神经突触上的神经节苷脂结合,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的释放,导致肌肉紧张性收缩与痉挛。临床上表现为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等典型症状。例如,毒素作用于面部肌肉时,会引起咀嚼肌痉挛,出现张口困难,即所谓的“牙关紧闭”;作用于颈部、背部肌肉时,可导致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表现。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活动时容易受伤,若伤口处理不当更易感染破伤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伤口愈合能力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感染后发生严重后果的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如家务劳动时受伤也需警惕。有皮肤破损病史且未规范处理伤口的人群,再次受伤时感染破伤风的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