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紫癜因寒冷环境刺激致皮肤血管病变与个体耐受、局部循环相关,好发肢体末端有紫红色斑片等表现,依寒冷暴露史及典型表现诊断,可通过保暖防护、促进循环预防,轻症脱离寒冷后加强保暖等恢复,儿童老人有特殊注意事项,且寒冷致血管收缩是关键因素,保暖等非药物措施可改善循环降低风险。
一、定义与病因
冻疮紫癜是因寒冷环境刺激引发的皮肤血管病变,低温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组织缺氧、代谢障碍,致使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等表现。其发生与个体对寒冷的耐受差异、局部血液循环状况等相关,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者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多累及肢体末端,如手指、脚趾、耳郭、鼻尖等暴露于寒冷的部位。
2.皮肤表现:可见紫红色斑片、瘀点或瘀斑,常伴局部发凉、瘙痒、疼痛等不适,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水疱、溃疡等。
三、诊断依据
主要依据明确的寒冷暴露史及典型皮肤表现进行诊断,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即可初步判定,必要时可结合皮肤血管检查等辅助手段排除其他相似皮肤病变。
四、预防措施
1.保暖防护:寒冷季节注意穿戴保暖衣物,如手套、围巾、厚袜等,避免肢体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
2.促进循环:适度进行肢体锻炼,如搓手、跺脚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
五、处理方式
1.轻症处理:脱离寒冷环境后,通过加强保暖、局部轻柔按摩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多数可逐渐恢复。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较薄,对寒冷更敏感,需格外注重保暖,选择合适的保暖服饰,避免因寒冷导致冻疮紫癜反复或加重,同时鼓励儿童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老年人: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弱,应更加重视保暖,可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日常可进行温和的肢体活动,如缓慢的手部屈伸等,预防冻疮紫癜发生。
六、科学依据支撑
相关研究表明,寒冷刺激引发的血管收缩是导致冻疮紫癜的关键因素,通过保暖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冻疮紫癜的发生风险,临床实践中也证实规范的保暖防护等措施对预防和缓解冻疮紫癜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