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严重程度因患儿而异,多数患儿发病后2-3天可能进入较严重阶段,婴儿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有基础疾病患儿因基础疾病影响,此阶段更易病情加重,需密切观察患儿症状表现,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病情发展的一般规律
手足口病通常起病较急,患儿先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达到38℃左右,同时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在发病后的2-3天,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比如发热持续不退,体温进一步升高,精神状态变差,出现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或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等循环、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可能较为活跃,机体的免疫反应也比较强烈,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如6月龄以内的婴儿,病情变化相对更迅速,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从相对较轻的症状发展到较为严重的情况,需要密切观察。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病情相对可能较婴儿稍缓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关注病情变化。
特殊人群的情况
婴儿:6月龄以内的婴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在手足口病发病过程中,第2-3天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比如可能更快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病毒侵犯后更容易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所以对于婴儿患手足口病,要格外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果患儿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在手足口病发病后,第2-3天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因为基础疾病会削弱患儿的身体机能,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应激反应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发作或加重。例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可能因发热、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功能不全等严重情况;有哮喘的患儿可能因呼吸道感染相关的病毒影响,诱发哮喘发作且难以控制。
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后2-3天左右需重点关注病情变化,但具体哪天最严重因个体差异而异,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儿,都应密切观察症状表现,出现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