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和7型(HHV-7)感染引起,HHV-6、7型均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多数幼儿6个月-2岁首次感染HHV-6,感染后病毒潜伏,免疫力下降时激活致病,先高热后出疹,HHV-7感染比例相对低,婴儿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易感染,要避免婴儿与患病患儿过度亲密接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且勿盲目用药。
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
传播途径:HHV-6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例如与已感染幼儿急疹的患儿共同玩耍、分享玩具、亲吻等,病毒可通过唾液等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多数幼儿在6个月-2岁时会首次感染HHV-6,这是因为婴儿在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减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此时接触到病毒容易感染。
发病机制: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诱发时,病毒被激活,大量复制,从而引起发热等一系列症状,之后才会逐渐出现皮疹表现。一般经过1-2周的潜伏期后,患儿先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3-5天左右,热退之后全身会出现皮疹。
人类疱疹病毒7型感染
传播途径:HHV-7的传播途径与HHV-6类似,也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主要是在幼儿群体中通过唾液等分泌物进行传播。
发病机制:感染HHV-7后,其发病过程与HHV-6感染类似,同样是病毒先潜伏在体内,当机体免疫状态发生变化时被激活,引发发热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皮疹。不过相对人类疱疹病毒6型,人类疱疹病毒7型引起幼儿急疹的比例相对低一些,但同样会导致幼儿出现高热、皮疹等典型的幼儿急疹表现。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感染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而引发幼儿急疹。在生活方式上,与感染患儿密切接触的婴儿,感染风险会增加。所以要注意避免婴儿与患有幼儿急疹且处于病毒排毒期的患儿过度亲密接触,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对于已经出现发热等疑似幼儿急疹症状的婴儿,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皮疹出现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但需注意避免自行盲目使用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