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咬伤传播(犬类等宿主动物咬伤及抓伤)、黏膜传播(眼结膜、口腔黏膜接触感染动物唾液等分泌物)和宰杀或处理感染动物传播(宰杀过程及处理感染动物组织时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
一、咬伤传播
1.犬类等宿主动物咬伤:犬类是最主要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全球约99%的人间狂犬病由犬传播。当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等动物咬伤人体时,病毒可通过动物的唾液经伤口侵入人体。例如,在一些狂犬病高发地区,被未接种狂犬病疫苗的犬只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较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更容易被犬等动物咬伤,且一旦感染后果严重,因此儿童若被犬等动物咬伤需格外重视及时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2.抓伤:感染狂犬病病毒动物的抓伤也可能传播病毒,因为病毒可通过抓伤处的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动物的爪子上可能带有含有病毒的唾液,从而造成传播。
二、黏膜传播
1.眼结膜:接触感染狂犬病病毒动物的唾液等分泌物污染眼结膜时,病毒可通过眼结膜侵入人体。比如,被感染动物舔舐眼部,就存在通过眼结膜感染狂犬病的可能。对于从事动物相关工作且经常接触动物分泌物的人群,如兽医等,需注意眼部防护,避免动物唾液等接触眼结膜。
2.口腔黏膜:接触感染狂犬病病毒动物的唾液等污染口腔黏膜也可导致感染。例如,在与感染动物亲昵过程中,动物唾液接触到口腔黏膜而造成病毒侵入。有口腔黏膜破损情况的人接触感染动物唾液时,感染风险更高,需谨慎防范。
三、宰杀或处理感染动物传播
1.宰杀过程:在宰杀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时,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宰杀病犬时,操作人员如果手部有伤口,就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从事动物屠宰相关工作的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佩戴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组织等,降低感染风险。
2.处理感染动物组织:处理感染狂犬病病毒动物的组织时,也存在感染风险。比如,处理病犬的皮毛等组织时,若皮肤有破损,病毒可能侵入。相关工作人员在处理感染动物组织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穿戴手套、防护服等,防止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