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流生长繁殖产毒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血常规等指标异常、PCT显著升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提示病情重,儿童等特殊人群风险高,病死率高且有感染后遗症,需重视早期诊断治疗及个体化防治。
败血症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其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病理生理层面的危害
败血症是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侵入血流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炎性介质,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这种过度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会造成组织灌注不足,进一步影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可迅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生命。
二、相关指标提示病情严重程度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显著升高或降低,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核左移等,提示机体炎症反应剧烈;
2.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PCT)等指标显著升高往往提示感染严重且病情进展快,PCT水平越高通常病情越重;
3.血流动力学指标:若出现低血压、乳酸水平升高等,提示可能已发展为感染性休克,病情危重。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风险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败血症易快速扩散,引发脓毒症脑病、感染性休克等,且婴幼儿病情变化急骤,需高度警惕;
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机体免疫力低下,败血症发生后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退,预后相对较差;
免疫抑制人群:如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高,且病情进展迅猛,感染控制难度大。
四、预后情况
败血症的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预后更差。早期识别、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及器官功能支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但即便经过积极治疗,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因病情过重而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如肾功能不全、认知功能障碍等)。
总之,败血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需高度重视早期诊断与治疗,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个体化的防治措施以降低其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