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中暑多与高温环境相关但冬季特定情况下仍可能发生,非典型中暑是因环境热量超过人体散热能力致体温调节紊乱,易发生在室内高温通风差、密闭空间活动场景,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基础病患者等人群,预防需冬季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并定期通风、车辆等密闭空间适时开窗,特殊人群要合理护理,出现疑似中暑症状应尽快脱离过热环境并适当降温。
一、冬天中暑的可能性及机制
通常认为中暑多与高温环境相关,但冬季在特定情况下仍可能发生中暑。人体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若冬季室内外环境存在热源且通风不良,如长时间处于暖气过热房间、过度包裹导致散热受阻,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热量蓄积可引发类似中暑的症状,此为“非典型中暑”,其机制是环境热量超过人体散热能力,导致体温调节紊乱。
二、易发生冬天中暑的场景及人群
(一)特定环境场景
1.室内高温环境:冬季室内暖气温度过高(如超过25℃)且通风差时,人体散热受限,易出现热量蓄积;2.密闭空间活动:长时间在密闭且升温的空间内(如冬季车辆内未及时通风),也可能因热量积聚引发中暑表现。
(二)特殊人群
1.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对环境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差,即使冬季室内温度稍高也易出现中暑相关症状,如头晕、乏力等;2.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善,若包裹过严且所处环境温度偏高,易发生热量积聚,出现类似中暑的不适;3.疾病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者,高温环境下身体代谢负担加重,更易诱发身体不适。
三、预防及应对建议
(一)环境调控
冬季室内保持适宜温度(一般18~22℃),定期通风换气,避免室内过热;车辆等密闭空间可适时开窗通风,降低内部温度。
(二)特殊人群护理
1.老年人:避免过度保暖,根据环境温度调整穿着,关注自身身体感受,出现不适及时脱离过热环境;2.婴幼儿:合理包裹,避免过厚过严,注意观察体温及精神状态,室内温度维持适宜范围;3.基础病患者:冬季需留意环境温度对身体的影响,必要时调整活动环境,若出现头晕、乏力等疑似中暑症状,应尽快脱离可能过热环境并适当降温(如转移至凉爽处、解开衣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