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急救首先要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并解开衣扣;接着进行体表降温(用湿毛巾擦大血管部位或让儿童等特殊人群注意相关事项、环境降温避免直吹冷风);然后意识清楚者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等,意识不清等不宜口服;最后密切监测病情,严重时送医,对有基础疾病者加强监测。
一、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
将中暑患者尽快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以利于散热,这是中暑急救的首要步骤,能避免患者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病情加重,尤其对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户外劳动者等,更应迅速实施该操作。
二、降温措施
体表降温: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也可将患者浸泡在$15\sim20^{\circ}C$的水中进行全身降温,但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当体温降至$38^{\circ}C$左右时应停止降温,防止体温过低。对于儿童,因其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体表降温时要注意力度和水温,避免造成冻伤等不良影响;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同样要留意水温及擦拭力度。
环境降温:可使用电风扇、空调等设备降低周围环境温度,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对着患者吹冷风,防止引起感冒等并发症。
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少量多次给予淡盐水、口服补液盐等,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对于意识不清或呕吐频繁的患者,不宜口服补液,以免发生误吸。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液调节能力较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要严格控制量和速度,防止引起水中毒等问题;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肾功能方面的基础疾病,补充时需谨慎,避免加重心肾负担。
四、监测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等。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40^{\circ}C$)、抽搐、昏迷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在转运过程中,继续采取降温等急救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中暑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加重,所以在急救过程中更要加强监测和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