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属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毒经感染动物唾液从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发病时沿神经轴索达中枢神经系统后扩散,临床表现分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经常接触动物者及儿童为高危人群,儿童被动物咬伤需立即用肥皂水等冲洗伤口并尽快就医做暴露预防处置。
一、狂犬病感染的定义
狂犬病感染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感染动物的唾液,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二、病原体特征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呈子弹状,具有嗜神经性,主要在感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脊髓)及唾液腺中大量繁殖。
三、传播途径
1.动物咬伤/抓伤: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如犬、猫、蝙蝠等)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被其咬伤或抓伤后,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2.黏膜接触:少量病毒可通过眼结膜、口腔黏膜等黏膜部位接触传播,例如接触患病动物唾液后未及时清洁黏膜。
四、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沿周围神经轴索向中枢神经系统逆行,首先到达脊髓,继而侵入大脑,引发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之后病毒再向周围神经扩散,累及唾液腺、舌部味蕾等组织,导致患者出现恐水、咽肌痉挛等典型症状。
五、临床表现分期
1.前驱期:多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伤口附近可出现麻木、瘙痒、刺痛等异常感觉。
2.兴奋期:患者出现典型的恐水、怕风症状,吞咽肌痉挛,听到水声或见到水可诱发咽喉肌严重痉挛,此外还可伴有多汗、流涎、心率加快等表现。
3.麻痹期:患者逐渐安静,肌肉痉挛停止,出现弛缓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六、高危人群及注意事项
经常接触动物的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因接触动物的机会较多,需格外注意防护,避免被动物咬伤抓伤。
儿童: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更易发生被动物咬伤抓伤的情况,家长需加强对儿童的看护,教育儿童避免随意接触陌生动物,若发生暴露需及时规范处理。例如儿童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尽快就医进行伤口消毒及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