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应对措施包括:首先将患者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尤其特殊人群更要尽快脱离;然后采取物理降温(体表擦拭、环境降温)和液体降温(能口服者饮淡盐水等,意识不清等不宜口服);接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出现持续升温、意识模糊等异常需立即送医;严重中暑如热射病要拨打急救电话送医,医院会进行静脉补液、药物降温等治疗,特殊人群救治要谨慎遵循相关规范。
一、脱离高温环境
将中暑患者迅速转移至通风良好、阴凉的环境中,如室内温度适宜的房间或树荫下等,使患者平卧,头部略抬高,以促进机体散热,避免继续受热加重病情,尤其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更要尽快脱离高温环境,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高温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二、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体表降温: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擦拭时力度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也可使用冰袋裹上毛巾敷在上述部位,但要注意避免局部冻伤,一般敷10-15分钟左右更换部位。
环境降温:可将患者转移至空调房间,将室温调节至22-26℃左右,通过降低环境温度帮助患者散热降温,不过对于婴幼儿,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且避免空调风直接吹向患者。
2.液体降温:对于轻度中暑且能口服的患者,可以让其饮用适量的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对于意识不清或呕吐的患者不宜口服,防止误吸。
三、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如果患者体温持续升高、意识模糊、抽搐、呼吸困难等,需立即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暑可能会诱发病情加重,更要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四、医疗干预(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当患者出现严重中暑表现,如热射病(核心体温>4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障碍、抽搐等)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在医院可能会进行静脉补液、药物降温(如使用氯丙嗪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等治疗措施,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医疗救治过程中要格外谨慎,遵循儿科和老年医学的相关规范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