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是病原体侵入尿路致炎症的疾病,病因有小儿尿道短等解剖生理特点、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尿路畸形等,婴幼儿期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不典型,年长儿有典型尿路刺激症状等,诊断靠尿常规镜检白细胞及尿培养,治疗包括选敏感抗生素、对症支持、处理基础疾病,预防要勤换尿布等个人卫生、多饮水、及时处理畸形,婴幼儿和有尿路畸形小儿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小儿尿路感染是病原体侵入尿路并在尿液中生长繁殖,进而引起的尿路炎症性疾病,病原体以细菌为主,也可见病毒、真菌等。
二、病因
1.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尿道短(女童尿道短于1cm,男童新生儿尿道长约1.3cm)、外口暴露且易受污染,婴儿使用尿布致局部潮湿易滋生细菌;男童存在包茎等情况易引发感染。
2.机体免疫力: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抗体及补体水平低,易发生感染。
3.尿路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可致尿液潴留,增加感染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婴幼儿期: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拒食、呕吐、腹泻,部分可出现烦躁、嗜睡,局部症状不典型,可能仅有尿布异味、排尿时哭闹。
2.年长儿:可出现典型尿路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部分伴腰痛、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
四、诊断方法
1.尿常规: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尿路感染,同时观察红细胞情况。
2.尿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若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需注意留取标本时避免污染。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根据尿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2.对症支持:保持尿路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刷尿路。
3.基础疾病处理:存在尿路畸形等基础疾病时,需评估后进行相应干预。
六、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勤换尿布,女婴清洗时从前向后擦拭,男婴注意清洗包皮垢。
2.多饮水:增加尿量,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时间。
3.及时处理畸形:对存在尿路畸形的小儿,定期随访,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需特别注重会阴部清洁,避免尿布包裹过久导致局部潮湿滋生细菌;有尿路畸形的小儿应定期监测尿常规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以降低感染复发及肾脏损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