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该菌介于细菌和病毒间无细胞壁经飞沫传播好发儿童及青少年,发病机制是黏附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免疫反应致呼吸道及肺部炎症可致多系统免疫损伤,临床表现多数起病较缓有中等度热或高热、咳嗽为突出症状初期干咳后可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等且胸部影像学呈节段性浸润影,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抗体双份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培养周期长临床应用受限、核酸检测利于早期诊断,儿童需密切观察症状等且用药谨慎,老年人需关注基础病及及时就医并注意休息营养等。
一、定义及病原体特点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在人群密集场所易聚集流行。
二、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呼吸道黏膜及肺部出现炎症病变,免疫反应可能引起多系统免疫损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多数起病较缓慢,发热多为中等度热,也可呈高热;咳嗽为突出症状,初期多为干咳,后可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部分患儿可伴有咽痛、头痛等症状,成人患者症状相对儿童可能有所不同,但也以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
2.影像学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较为多见,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有时可不完全平行。
四、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检查:支原体抗体检测是常用方法,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支原体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单份血清抗体阳性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支原体培养:可分离出肺炎支原体,但培养周期较长,临床应用相对受限。
3.核酸检测:能快速检测到肺炎支原体的核酸,对于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咳嗽等症状,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且儿童使用药物需尤其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循证措施。
2.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常合并基础疾病,病情相对复杂,需更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及肺部感染的进展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病情并遵循循证医学指导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等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