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主要由病原体入侵引发,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等,可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侵入性操作等进入血液循环,新生儿、女性生殖道感染人群、长期酗酒者、有基础疾病者易发病;机体免疫功能缺陷也助力发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如补体缺陷等)和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老年人等免疫功能低下易致败血症)。
一、病原体入侵是主因
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也是导致败血症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各种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手术等)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可从皮肤疖肿等病灶处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新生儿由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且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更易因病原体入侵而患败血症。对于女性而言,若生殖道发生感染,病原体也有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一些生活方式不良的人,如长期酗酒者,肝脏解毒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了病原体入侵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其机体免疫功能往往存在异常,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
二、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助力发病
1.先天性免疫缺陷:某些人群存在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疾病,如补体缺陷等。补体系统在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补体缺陷时,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常存在补体C1酯酶抑制物缺乏,其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减弱,较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
2.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多种因素可导致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增加败血症发生风险。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异反应的人群,其免疫系统被抑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败血症。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极易并发各种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T细胞功能下降,吞噬细胞的功能和数量也有所降低,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因此老年人患败血症的几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