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中暑有体温升高、出汗异常、全身不适、消化道症状等表现,治疗需脱离高温环境、进行降温处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若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要及时就医。
一、轻度中暑的症状
1.体温升高:轻度中暑时,人体核心体温通常会升高至38℃-38.5℃左右。这是因为身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得体温上升。例如,在炎热的户外长时间活动后,体温会出现明显升高情况。
2.出汗异常:患者会有大量出汗的表现,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出汗减少的情况。起初,为了散热,人体会通过大量出汗来散发热量,然而当身体处于更严重的热应激状态时,汗腺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出汗量减少。比如在高温环境中劳作一段时间后,开始出汗很多,后续可能出汗逐渐减少。
3.全身不适:会出现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乏力是因为身体在高温下能量消耗较大且代谢紊乱;头晕、头痛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像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工人,可能会感觉浑身没力气,头也晕晕的。
4.消化道症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这是因为高温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异常等。例如,在炎热天气里,有些人会不想吃饭,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
二、轻度中暑的治疗方法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这样可以避免患者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比如在户外发现有人轻度中暑,应尽快将其转移到凉爽的室内或树荫下。
2.降温处理: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降低体温。也可以让患者饮用一些清凉的饮品,如淡盐水等,既可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也有助于降温。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物理降温更为重要,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要注意用温和的方式进行降温,避免使用过冷的水或过度降温导致不适。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让患者适量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等,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导致呕吐等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出现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