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是具有进行性发展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病理改变不可逆所以不会自愈,发病机制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病情会逐渐进展,不治疗会有严重后果,需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特殊人群也需积极干预,不能期望自愈。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影响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肺组织的弹性减退、气道壁结构改变等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使得气道更容易发生狭窄等病变,而慢阻肺的发病与这种年龄相关的肺组织功能退变有关,年龄越大,肺功能下降越明显,患病后也不会自行恢复。例如,老年人的肺泡弹性纤维减少,气道的清除和防御功能降低,更容易受到有害因素影响而发展为慢阻肺,且病情会持续进展。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气道上皮、引起炎症反应、破坏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果继续吸烟,这种损伤会持续存在,病情不会自愈。此外,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如吸入工业废气、粉尘等,也会不断刺激气道和肺部,加重炎症和气流受限,无法自行恢复。比如在污染严重的工业区生活或工作的人群,患慢阻肺的风险高,且患病后病情会逐渐进展。
病史方面:有慢阻肺相关危险因素暴露史且已出现气道炎症、气流受限等病理改变的人群,病情会持续发展。例如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且与慢阻肺发病相关的患者,其气道炎症持续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气流受限会逐渐加重,不会自行缓解。
疾病进展与转归
慢阻肺患者的病情会随着时间逐渐进展,肺功能会持续下降,表现为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咳嗽咳痰等症状持续存在并可能恶化。如果不进行规范的治疗干预,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还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必须通过规范的治疗来控制病情进展,而不能期望其自愈。治疗主要包括避免危险因素(如戒烟、脱离污染环境等)、药物治疗(如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康复治疗等措施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慢阻肺时,由于其机体功能更弱,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更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积极进行规范治疗以维持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儿童,如果有因特殊因素导致的类似慢阻肺表现的情况(但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也需要遵循儿童的诊疗原则,积极干预,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延误可能会对其未来肺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不能等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