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受个体因素中特殊人群(老年人体温调节衰退、儿童中枢未熟、基础病者代谢循环异常)、机体自身过度疲劳、汗腺障碍影响,还受环境湿度大致汗液蒸发低效、通风不良致热量难散发等因素隐性影响。
一、个体因素影响
1.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皮肤汗腺萎缩、出汗减少,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即使环境温度不是很高,也可能因身体散热效率下降而发生中暑。例如,一项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发现,老年人体温调节中枢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在环境温度轻度升高时,就较易出现核心体温升高的情况。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活动量较大或处于相对不通风环境时,即使环境温度不是极端炎热,也可能因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生中暑。比如,儿童在室内玩耍时,如果室内通风不良,就可能出现中暑现象。
基础疾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身体的代谢和循环功能可能存在异常。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可能受到影响,散热功能可能降低,在不太热的天气里,由于身体的应激反应等,也容易发生中暑。
2.机体自身状态
过度疲劳:当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时,机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会受到影响。此时,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更容易被打破,即使环境温度不是很高,也可能发生中暑。比如,长时间高强度劳动后,身体疲劳,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就容易出现中暑情况。
汗腺功能障碍:部分人存在汗腺功能障碍,如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等,这会导致身体散热能力显著下降。在相对不太热的环境中,也容易因热量积聚而发生中暑。
二、环境因素的隐性影响
环境湿度对中暑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即使气温不是很高,但如果环境湿度较大,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因为汗液蒸发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湿度环境下,汗液难以蒸发,热量容易在体内积聚,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例如,在湿度较高的室内环境中,即使气温处于25-30℃左右,也可能引发人体中暑。
三、通风不良环境的影响
长时间处于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即使环境温度不是极端高温,空气的流动不畅会阻碍人体热量的散发。热量无法及时被带走,就会在体内逐渐积聚,进而导致中暑发生。比如,在密闭且不通风的车间工作时,即使车间温度不是很高,也可能因通风差而出现中暑情况。